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一部小说,能将其中一个人物塑造成万民心目中的一位尊神者,敬仰之,供奉之,祭祀之,膜拜之,只有这部《三国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要说文学的功能,影响最大,反映最佳,社会效果最强烈者,莫过于此了。
造神,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各式各样的神来愚弄老百姓,还有的,造自己为神或者鼓吹个人迷信之类,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只有《三国演义》造出来的这个关帝,具有想象不到的长远生命力。
近二三百年间,中国人(包括海外华裔)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凡有文庙的地方,差不多都有一座关帝庙。而一般人家的神龛上,供奉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轻易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的。
十几年前,我到沙头角,看到那里每间店铺中,都供着关公菩萨,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很有新鲜感。近些年来,大陆地区,由南而北,关云长和他的青龙偃月刀,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很多城镇还建起关帝庙,香火鼎盛;饭店酒楼,一进门,必有关羽和周仓、关平的立像,驱邪降魔。《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能造出一位神明来,文学的力量确实不能低估。
“利用小说****,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变成一个远比小说中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名垂万世的神灵,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根据《三国志》这部官方的史书看,对关羽的评价,只是一员虎将而已,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列。并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从这段评价看,有万人之敌的绝对肯定的一面,有报效曹公的并不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刚而自矜的明显是缺点的一面。就其战绩、政绩来看,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荆州之失,导致蜀国的败弱,他是不能辞其咎的。所以,他连一个超凡的人都说不上,然而他却成了神,这里面,有很值得研究的中国人的造神现象。
人们为什么信神?主要是不信自己。为什么不信自己?是由于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实际上并未摆脱奴隶制度那种人身依附的层层契约关系,和绝无人身安全可言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权****制度。不知何罪,全家籍没入官,财产充公,妻子儿女,罚往宁古塔给披发人为奴。了然不知,被株连九族之内,送上法场,枭首示众。在“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凄惶状态下,无可求助的中国人,不仰赖于神祇的佑护,焉有他法?
于是关羽就成了这种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要比统治者或个人迷信,或造神运动所强加给老百姓的神,生命力要长远得多。
为什么关羽成神?一、因为书中把他写成是万人之敌,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关羽之所以能从小说中跳出来成为老百姓的神,正是小说里充分描写了这种义薄云天的形象,符合了老百姓无援求助的心理。另外,关羽的忠诚信义,不事二主,也符合历代统治者驾驭臣民的需要,于是封号由汉献帝的“汉寿亭侯”,到刘备的“前将军”,到刘禅的“壮缪侯”,到宋徽宗的“忠惠公”,到元文宗的“武安王”,到明万历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帝圣君”,到清代顺治、乾隆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一级一级地上升,成了中国人最普遍信仰的神。
一是统治者需要这样忠贞不贰的神,二是老百姓觉得他不是那种敬而远之的神。由此,也可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永盛不衰的生命力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