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作为与创造力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维方法而提出的。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教育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因此导致许多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式的,解决问题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遵循相对固定的方法,寻求雷同一致的结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依照选择的标准不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正确答案。如果认为事物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人在找到一个答案之后,就会放弃探索其它答案的努力,也就限制了创造性的发展。这样的思维特点显然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警察工作要求。通过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警察工作效能。
12.4.1.发散思维的特性及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要求脱离常规、寻求变异、从不同渠道寻求答案的思维。习惯于发散思维的人,会依照各种不同的思路、途径,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很自然地把不断收集到的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信息。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性。
流畅性
流畅性指智力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思维反应迅速而众多。培养方法主要有:
(1)完成任务创造法。根据辅导训练的对象和要求的需要,规定相关的任务,要求被试广开思路寻找各种可以完成任务的方法。
(2)头脑风暴。又称为“脑轰法”、“脑猝变创造论”、“智力激励法”等,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Osborn·A·F)提出来的。他认为创作的根本动力是智慧的相互冲击,在小集体(10—12人)自由讨论的交锋中,相互启示、激发、撞击会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这是一种在复杂局面中探索种种因素的一种简单的思维激发技术。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搁置批评。辅导者不要从任何角度评判已经产生的意见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指导当事者也要搁置对自己意见的评判。因为,这种不成熟的评判会压制当事者正在进行的发散性思维,应该鼓励其继续思索下去。
提倡争鸣。鼓励畅所欲言、不受拘束的联想。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飞跃。不同的观点碰撞会不断出现新的观点,思考讨论越充分、彻底,越有益于产生有价值的意见。有时有价值的意见往往总是产生于论坛的最后。
搭便车。对当事者提出的意见不做评判,鼓励他们不断充实已经产生的策略,指导讨论者利用一个观点作为另一个观点的出发点,或将不同的意见结合起来,增加产生新的意见的可能性。
随心所欲。鼓励当事者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尤其当产生山穷水尽的感觉的时候,无论多么幼稚、荒谬,仍然鼓励其不断地思索下去。往往在这些奇思妙想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可能性。
不唯上、不从众。参加人员一律平等,任何人不要遵从上级意见,要自由发表意见。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范,不许以集体意见阻碍个人创造性的思维。发表的建议没有对错之分。
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灵活应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特性。变通性、灵活性体现了思维的弹性,没有弹性的思维不可能是创造性的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有:
(1)重新确定法。要求当事者重新确定某一事物的用途,以适应变化了的要求。例如,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凶器,或者树枝可以做什么。这种训练有助于提高警察在紧急情况下的思维反应能力。
(2)类目变动法。要求当事者变通的类目不仅能适应某种特殊的目的,而且能够达到该类目的极限以激发更多的方案。例如,西红柿的用途等。
(3)信息修改法。要求当事者运用放大、缩小、简化、补充、变形等方式对旧事物进行改造。例如,有一则测试,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说出图形“nn”与什么东西相似或近似。有的人能够从水平角度、垂直角度、侧面角度和运动角度说出38项之多,而有的人则仅提供了2个答案。可见,发散量的个别差异是非常大的。
独创性
这是指思维成果达到了超乎寻常、新颖独特的程度。有的人在思维时,可以表现得流畅、变通,但却做不到超乎寻常,缺乏独创性。在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流畅尚可做到,变通比较困难,独创最为不易。在侦察实践中,思维的独创性往往恰恰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因此,警察必须注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培养的主要方法有:
(1)求新、求异法。要求当事者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模仿、学习,要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途径。
(2)系统排除法。在面对曾经经历或接近的问题时,人会很快产生相应的解决方法。排除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方法,独辟蹊径,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效果更佳的方法,解决问题。
(3)转移结合法。把处理不同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转移的新的事物上去,在不同事物和知识的连接点上创造新的方法、观点,使得相同问题的解决出现耳目一新的观点、方法。
12.4.2.发散思维的训练途径⑤
胜任警察工作需要不断地开拓新的思路,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警察的思维质量。发散性思维训练的途径主要有:
材料发散
以某个物品为“材料”,并以它为发散点,设想该材料的各种用途。例如,在5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纸的用途、糖的用途等。
功能发散
以某物品的功能为发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例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区别针的用途。
结构发散
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在一定时间内读一篇文章,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命题,分段,说出段落大意,说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又如,一只猫与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之间存在的相似、相同的结构特征。
形态发散
以某事物的形态(如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气味等)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在白纸上点一个黑点或者在黑板上点一个白点,让被试从一个图形中进行各种实物意义上的发散。
组合发散
从某事物的特性出发,以该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例如,钥匙环能够与哪些事物联系起来。
方法发散
以解决某问题的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水洗可以使衣服干净,那么水洗的方法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因果发散
以某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起因为发散点,推测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许多事物是相同结果存在着多种的或不同的原因,反过来,相同的因素又会导致各种不同的结果。例如,一本新书被损害了,可以有哪些原因?同样是关窗户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关系发散
从某事物出发,并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关系发散是一种强制性思维的发散方法,即想到什么就与发散点的事物组合起来。
打开思路,可以在教学环境、各种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随时进行这种训练,同时也可以在解决工作难题时主动运用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