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自我效能
存在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但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绝不意味着就是不健康或者病态。警察工作对警察个体有着高于一般人的素质要求,在任何情况下警察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不健康、病态的只是极少数,有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为“众数原则”。①这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出发点。一个优秀的警察应该能够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发挥最大的自我效能。
警察工作的特点要求个体必须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调整自我、适应工作,而自我效能水平则关乎一个人的自我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本单元试图帮助你了解自己的适应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为你提供了解自己和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了解:
自我效能及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个体适应与环境适应;
自我效能与适应的关系;
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效能的关系;
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与动机形成的关系;
价值澄清技术、归因训练、角色扮演训练和目标设定等技术的应用。
8.1.1.概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杜拉Bandura1986年)。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做出选择决定时,发挥了核心作用,起到了: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力图实现成就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具有同样智力和技能的人在同样的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表现的重要原因所在。
自我效能理论广泛地适用于心理健康、潜能发挥,甚至对疾病的控制等各种人类行为的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所承受的压力有关。班杜拉认为,压力是由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来调节的,如果个体不能控制面临的压力、自我效能感低,将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理系统的功能,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免疫功能降低等等。
作为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通过四种方式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即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过程。自我效能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诱导和生理状态。
8.1.2.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激发人的动机和情感、开发民警潜能、促进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和工作进步有如下启示:
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自我效能
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趋势、都有可以开发的禀赋和才能,因此要对自己抱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和调动每一个同志,领导者对于干部的看法、信念是通过其工作期望值体现的,克服“标签效应”是启发、调动干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把工作过程当作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心理辅导要帮助每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确立旨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过程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发展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工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上,不要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反之,如果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看法,或者把“取悦”他人作为评价、衡量自我的标准,将会降低自我效能,导致目标的最终放弃。因此,对自我效能的发展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帮助每个人走向成功
心理辅导员要善于发现不同人的不同优势或潜能,并鼓励他们充分展示以增强自信心(成功经验);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环境条件等方面相接近者的积极行为(替代******)获得自我效能;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