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他们在内心从没有鄙视过外国人,也不会害怕外国人。对发达的西方的了解,使他们总体上有些崇洋,但气质上却不太媚外。上海人与西方人相对平等地相处,使得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西方商人乐意与上海人合作。
上海是近百年来西方经济文化通往中国的据点,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由于上海中西文化交汇结合地的特殊位置,上海人较深刻地接纳了西方文明。
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印象,上海人很“洋”。换了另一种说法,就是上海人很像外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很地道。
在上海人眼中,西方社会不像中国很多地方人眼中那么遥远,他们早已了解并适应了西方文化的冲涤,并在自己的文化中渗入了西方文化的成分。
上海人更多地把外国人作为普通的一个人看待,绝不会因为对方的肤色不同而有什么异常的感觉。
一般来说,北方人多把外国人统称为“老外”,而上海人只要知道外国人的国籍,一定会具体地称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正如北方人大多不会笼统地将来自福建的商人称为南方人,而称其为福建人一样。上海人与西方人的心理距离很近。
也正因此如此,上海的里弄里,一直居住着不少外国侨民,他们是上海的一分子,邻里关系也相处得十分自然、和谐。
上海人在一些观念上,比如实用主义、合理化倾向、契约意识与法制观念、精明的性格等心理倾向,都是西方人典型的心理品质,它与中国传统的讲义气、重关系、重伦理、等级观念等意识相去甚远。
尽管上海人的观念并不等同于西方人的观念,但毕竟距离不远,甚至比与中国传统观念的距离还要接近。如今,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人的行为都处处显示出许多西化的倾向来。比如:
(1)上海人对子女的第一企盼是出国留学。上海人始终统领“出国热”的潮流。
(2)上海人的婚姻观念也呈现出一种外向型。西化导致上海人看好“洋婚姻”,而“洋婚姻”则更深刻地促进了上海人的“西化”。
(3)西化的上海人对外语的需求十分旺盛。
上海人的外语水平之高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在大街小巷,能用熟练的外语与外国人交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不少上海人的心目中,英语已经成为谋生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上海人谋职有三大基本工具:外语、计算机和驾驶技术。
这种相近的生活方式,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使得许多西方人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他们非常愿意同上海人打交道。
而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对待西方人很容易走上极端,要么敬若神明,奉为至尊,处处言听计从;要么避之若瘟神,生怕受老外的骗,因而与“老外”们难以合作,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失去了许多商机。
上海人与西方人相对平等地相处,使西方商人感受到自然与适宜,使西方人感到与上海人合作可以干出一番真正的事业。
由于上海人的西化倾向比较严重,上海人在生意场上也很注重采用许多西方的国际方式,按照国际标准规范企业运作,进行公司管理。
如果想和上海人做好生意,必须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业务合作的规范程度要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准。
(2)商品交换和流通多采用西方通行的方法进行。
(3)合同的履行和违反按国际通例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