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美国)爱因斯坦
“哥们义气”害了我
我和同学经常光顾上学途中的一个书摊。那里的书不仅品种丰富,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我很快成了那里的常客,和卖书的大哥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有时间就和大哥哥玩,还把他带到家里。当然,我有什么需要的图书,他都会帮我进货。很快,班里的同学们都知道我结识了一个卖书的好朋友,都对我艳羡不已。
有一次,我从大哥哥那里买了一本复习指导书。同学们看了这本书都很喜欢,嚷嚷着让我给他们买一本。我认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就果断地答应了。于是,我让大家交了书款,代替同学们买书。放学后,我把500多元书款交给了那个大哥哥,让他进更多的货。他爽快地答应了,还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这事包在我身上了!”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大哥哥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我经过他的摊位时,发现他不见了,过了几天也还是没有踪影。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都是“哥们义气”害了我。
拘留所里传来的哭声
李小强原本是个聪明可爱的少年,和许多孩子一样享受着父母的疼爱。但是,交友不慎让他走错了道路。
和有的孩子一样,李小强也有爱占点小便宜的毛病。对此,爸爸妈妈多次告诫过他,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但是,他总是把家人的劝说当作耳旁风,结果真的就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
有一次,李小强和同学去公园玩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个比他们大几岁的人非常阔绰,谈吐不凡,还带着大家到饭店里消费了一把。那一刻,李小强对这位“朋友”刮目相看,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慢慢地,李小强学会了吸烟、喝酒。在一次交谈中,李小强得知这位“朋友”原来是一个小偷。当时,李小强尽管有点吃惊,但是却不知不觉中开始艳羡起对方的自由生活。在对方的怂恿下,他也对这种生活跃跃欲试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在“朋友”的唆使下,李小强也开始偷东西了,最后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
不久,李小强在一次作案时被警察抓获,关进了拘留所。等到爸爸妈妈赶来看他时,他才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时,李小强拉着妈妈的手,痛苦地说:“我不该,不该不听您的话!”然而,这泪水并不能把他送回欢乐的校园,等待他的将是两年时间的劳动教养。
拘留所里传出的哭声,饱含着悔恨,它敲碎了李小强爸爸妈妈的心,也给许多父母敲响了警钟: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对孩子影响太大了,一定要慎重!
人生在世,不仅需要家庭的亲情,还需要朋友的友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和更多的人接触、交往,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提醒父母朋友们,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交往圈子,避免孩子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交往心理有深刻、准确的判断,掌握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律。孩子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情绪强烈、易冲动,情绪波动难以控制,独立意识增强,总想摆脱成人的管束,自我评价能力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孩子在交往中容易受到感情的左右,主观认识上往往具有盲目性;同时,孩子向往与同龄人交往,以此削弱对成人的交往,则容易使交往带有偏激性和片面性。
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们总有一种“我长大了”的想法,渴望像大人一样自主地与人交往。在这种“小大人”心理作用下,许多孩子往往过分注重交往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交友的“选择性”。于是,许多孩子爱讲“哥们义气”,他们认为,讲“哥们义气”能搞好关系,有的还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和《水浒》中的宋江等好汉为楷模。
殊不知,孩子涉世未深、社会经验较少,还不善于分辨特殊情况下的世态人情;于是,在交往中被坏人欺骗而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对“朋友”不知根知底,那么这种交往就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在上面的故事一中,“我”显然在“选择”交往对象上犯了错,而故事二中的李小强显然缺乏社会经验,属于典型的交友不慎,是“哥们义气”的牺牲品。
此外,孩子之所以作出错误的选择,除了心智不成熟外,还在于他们对集体活动和正当交往不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对学校活动提不起兴趣,有的孩子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这些都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集体失去信任感,而到集体外去寻求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交往对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孩子和不良人群相处时,自然容易误入歧途。而他们一旦在交往中走错了路,就会对其个人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到头来只能一生空留悔恨。
与人交朋友,是一门学问,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难免犯错。对父母来说,只有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交友原则、提高交往的本领,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不断成长进步。
建议一: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友原则
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时就开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增大,孩子接触的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和什么人交往、结为朋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交往对象在情感、信息、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甚至对他的品质、能力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孩子来说,阅历浅、经验少,看问题比较简单,容易感情用事,这对他们正确交朋友、交好朋友是不利的。所以,父母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多和不同的人接触,另一方面又要提醒孩子“慎重交友”。道理很简单,单纯地限制孩子交友不可取,与孩子健康成长背道而驰,因此,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交朋友才是上策。具体来说,可以主动从亲戚、朋友或者邻居中帮助孩子选择良师益友,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尴尬。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孩子喜欢小偷小摸,那就容易与不法分子走到一起。另一方面,还要教导孩子不以“哥们义气”的心态交朋友。事实上,“哥们义气”是违法乱纪的一个诱因。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之所以铤而走险,大多是“哥们义气”在作怪。“义气”两个字很有诱惑力,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哥们拔刀相助在所不辞”等等,一旦迷信了这些东西,孩子就会像被毒蛇紧紧缠住一样,难以自拔。以这种心态交朋友,只能惹是生非。
建议二:利用一切场合帮助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交朋友是一门学问,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正确地识别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需要不断与人接触,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父母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做好示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以后,父母要以得体的言行、礼节和对方接触,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为父母,首先必须检点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着不足,就要及时改正。
此外,父母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帮助孩子密切他和朋友的来往,有助于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作为一种直观的方式,父母还可以现场观察孩子与朋友交往时的表现,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而当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不但可以观察孩子处理危机的能力,还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从而增进孩子间的友谊。
对孩子来说,尽可能地与各种人接触,能够灵活得体得与对方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在这里,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比如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不对别人说粗话、做不礼貌的动作;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问好,给人热情的一面;在交往中,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打听别人的秘密和隐私,等等。
这些交往技巧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还能帮助他们识别那些不懂礼貌、缺乏教养的人,有利于他们正确选择交往对象。随着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识别人的技巧,这种阅历会帮助他们远离那些不良分子。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如果交际面狭窄,甚至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那么他怎么能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对自如呢?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陷阱的诱惑
2001年,某市公安局一刑警大队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成功破获了一起利用网上交友诱骗、猥亵未成年少女的案子。
该刑警大队副队长陈某在登陆一个互动聊天室时,一个网名叫“雪狐”的人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雪狐”在聊天室里异常活跃,经常主动和刚进入聊天室的女生打招呼、套近乎:“妹妹哪里人啊”、“妹妹芳龄几何”、“你的名字太有个性了”、“你好好好好可爱哦”……这些恭颂溢美之辞让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很受用。陈某发现,有的小女生很快就接受了“雪狐”的邀请,到外面去吃火锅了。
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人生疑,那些被约出去的小女生随后几天都没有上网,等她们再次出现在网上时,都会对要好的网友说“我出事了”、“前两天遇到倒霉事了”等类似的话。陈某凭借多年刑侦工作的经验,断定这个“雪狐”肯定有问题。
恰巧“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始了,在打击某恶势力团伙时,干警们意外发现该团伙的一名骨干分子有一个名叫“雪狐”的朋友。这引起了陈某的注意。接着,他进行了秘密调查,发现“雪狐”喜欢上网,并经常把从网上认识的少女骗出来,带到暂住地或小旅店进行猥亵、****。
在陈某的建议下,该刑警大队成立专案组,准备一举抓获“雪狐”。后来,陈某与一名受害的网友进行了深入交谈,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接着,专案组精心布局,诱骗“雪狐”上当,彻底消灭了这个利用上网诱骗少女的流氓团伙。
在上面的案子中,许多被害人都是未成年人,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3岁,其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轻信网上虚拟爱情,沉湎于网络交友,最终被犯罪分子轻易得逞。
对于孩子的不幸遭遇,家长们都十分痛心。一位家长说:“不是我不管,我也曾为此把孩子关在家中不许出去。可她还是要偷着去上网,我也没办法啊!”有的家长甚至根本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以为那只是作为科技产品的计算机,对电脑网络的熟悉程度远远落后于子女,对网络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认识不足。
对此,专家建议,父母要正确认识网络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到网络,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通道。网络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孩子怎么利用它。网络作为一个极大的空间,各种内容充斥其间,有好有坏,过多的网络游戏、聊天,特别是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孩子追求新奇的交往方式,沉迷网络交友、与网友见面等活动,很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给自身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父母朋友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陷阱的诱惑。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去浏览一些健康有趣的网站;另一方面,要让孩子认识到网络交友的局限性和危险性,鼓励孩子在同学之间发展友谊。
建议四:对孩子的不良交往进行干预,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事实说明,一些孩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或者堕入了犯罪团伙的陷阱。因此,对孩子的不良交往,父母要给予坚决地干预,避免孩子遗恨终生。
一般来说,不良的人际交往是孩子,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中介变数”。一位长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说,不良交往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有催化作用。首先,不良交往是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动因。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大多数人来说,开始并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是在社会交往中受坏朋友的影响、怂恿、引诱、激将而产生犯罪动机和参加违法犯罪活动的。孩子们大多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差,对个人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交往的苗头,就要引起重视,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避免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交往活动,对自己的孩子参加不良交往听之任之,致使孩子滑进不可救药的漩涡。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吸烟、赌博、说下流话以及偷窃等不良行为,父母就要引起重视;当孩子表现出逐渐脱离集体,对集体活动不关心、不参加的苗头时,父母也要提高警觉。这些很可能是孩子出现不良交往的征兆,或者是孩子在心理、情感上出现了偏差而呈现出的一种表现。
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如果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征兆缺乏重视,一旦孩子出现不良交往,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除了关注孩子的言行外,父母还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不良交往大多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紧密相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交往没有放任自流,而是严加约束,但往往方法不当,简单粗暴,采取棍棒教育方式,以为不打不成器,致使孩子无法忍受,逃离家庭,浪迹社会,到“哥儿们”当中寻求温暖。这种做法称其为“助纣为虐”丝毫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