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英国)莎士比亚
妈妈教会了我主动认错
记得五岁那年,妈妈新买了一只漂亮的花瓶。有一天,我正在外面和小伙伴玩耍,忽然妈妈把我叫了回去。只见她指着地上打碎的花瓶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早就告诉过你别在屋子里乱跑,你看,你还是把我新买的花瓶打碎了。”
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训斥了一通,根本不容许我辩解。我感觉很委屈,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这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子抱着猫来说:“是猫爬上爬下,把花瓶打碎了。”
妈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意识到自己刚才太暴躁了。看着我委屈的样子,她一把拉过我,抱着我说:“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冤枉了你,妈妈知道花瓶是猫碰碎的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乱发脾气了。”
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样子比刚才还要委屈。妈妈连忙安慰我:“好孩子别哭了,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赔礼道歉了,下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经过调查后再发表意见……”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抱紧了她。
妈妈接受了这次教训,以后果然再也没有胡乱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批评我的时候,也注意弄清事实的真相。而我有了被冤枉的经历,有了妈妈给我道歉的礼遇,自然明白了学会主动认错、道歉的处世之道。我知道,做错了事主动道歉,其实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自己负责。我感谢妈妈,是她教会了我主动认错。以后每次向同学们提起这件事,我都觉得妈妈是个特别值得我敬重的人。
爸爸让我给别人道歉
小时候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欢笑,也有泪水。不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爸爸让我给别人道歉的事,那一刻,爸爸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
一个周末,爸爸陪我去公园玩。后来,我们坐在长椅上休息,这时候,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小男孩从我们眼前走过,身边有一个大人保护着他。我一直注视着他,他的腿可能是摔断了,来公园散心。
忽然,小男孩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下子摔倒在地上。身边的大人马上弯下腰去扶他。爸爸也站起来,准备帮孩子站起来。而我当时却突然笑出声来,爸爸一回头,对我怒目而视。
小男孩好像听到了我的笑声,脸色有点红晕,旁边的大人连声感谢爸爸。这时候,我听到爸爸对我喊:“快过来,给弟弟道歉。”我明白爸爸的用意,但我坐在椅子上没有动。要我给这个小男孩道歉,未免太没面子了吧。爸爸又冲我喊起来,我看到他是认真的,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对那个小男孩说:“对不起。”旁边的大人连忙打圆场:“没关系,没关系。”
接着,爸爸和对方告别,小男孩于是朝前走了。接着,爸爸转过身来对我说:“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尊重,设想如果是你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而别人给你的却是讽刺和嘲笑,你会怎么样?无论将来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你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有再好的成绩也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
说完,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爸相信你刚才不是故意的,但是男子汉就要敢作敢当,你说呢?”我点点头,以坚定的目光回答爸爸对我的期许。从此,我学会了主动认错,它使我能够及时纠正自己在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差错,我也因此比别人多了一份责任感,多了一种自我修复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因为他们年龄小,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孩子犯了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而,有的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令许多父母头疼。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教育。
一般来说,孩子不认错大致有下面三种原因:
(1)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他们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没有生活经验,或者处于好奇等心理,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差错。比如,把衣服纽扣扣错位,把袜底穿到了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了……发生这种情形,父母要避免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习惯说“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这对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如何做”,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让孩子在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本领。
(2)孩子知道做错了,但是拒绝认错。
明显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拒绝认错,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那些个性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的孩子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与孩子爱面子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则与父母的教育有关。生活中,有的孩子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就涉及到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比如,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如果我们袒护自己的孩子,把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自以为是,不懂得反省自己身上的错误的不良习惯。
(3)孩子因为担心受罚,而不敢认错。
父母对犯错的孩子总是采取惩罚措施,甚至是粗暴地打骂,这往往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的结果。孩子犯错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犯错的事实,或者采取逃避策略,这就造成了孩子不敢认错的情形发生。也就是说,孩子对犯错有一种恐惧感,加剧了他们的逃避心理。
建议一:让孩子明白“认错也是好孩子”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不敢承认错误,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认识:犯错是一种耻辱,犯错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因此,许多孩子犯错以后就千方百计地掩盖错误,而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岁的王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有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不小心推倒了身边的小伙伴,连一声“对不起”都不说。爸爸看到这种情形,急忙走过来,提醒王强向那个小伙伴道歉。但是,王强却硬着头皮抵赖:“不是我错了,是他自己跌倒的!”
看着孩子一副不认错的样子,爸爸又急又恨,但最后还是冷静下来轻声说:“王强,你看,小伙伴的脸都被擦伤了,他肯定会很疼,他爸爸妈妈看见了也会很心疼。”这时,王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禁低下了头。
接着,爸爸又说:“如果你被别人撞倒了,别人又不给你道歉,心里不难过吗?做错事情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勇于承认错误,还要改正错误,这样你还是个好孩子,大家还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如果你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大家就不愿意和你一起玩、一起游戏了。”听到这里,王强抬起头,对爸爸说:“爸爸,我明白了。”接着,他向那个小伙伴道了歉,大家又笑颜开了。
孩子有了自我观念以后,往往个性很强,让他们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这种情况下父母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告诉他们犯了错就得敢于承认,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但是,许多父母自己犯错以后,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却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认错。
然而,孩子看在眼里,会记在心上,父母不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不良形象就会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孩子跟父母学,就容易变得拒不认错,使家庭教育困难重重。
在父母眼里,孩子勇于认错,才可爱;同样的道理,在孩子眼里,父母有错必改,才值得信赖。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敬;同时,还能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建议三:培养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
在民主、开放的家庭里,孩子敢于和父母畅所欲言,孩子的个性、自尊心能够得到父母的承认、尊重。因此,孩子犯错以后,不会产生过大的精神压力,自然容易积极主动承认错误。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而在家长制作风浓厚的家庭里,孩子做了错事,容易被父母打骂,从而使孩子心里产生恐惧感。这种家庭教育只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而不利于他们良好心理素质、品格的养成,所以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
在这里,父母必须明确,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有独立、自尊的愿望,父母要看到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培养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善于与孩子展开平等对话,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当孩子犯错以后,父母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一来,孩子才敢于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