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善用逆向思维,才能有创新
很多人把废物看做宝贝,就是善用物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创新。是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的求异性,超脱习惯性。
原文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译文
圣人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就没有任何可以放弃的东西。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改变现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和一种结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可以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自原始到现代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离不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思维。
老子提出的逆向思维,是启示人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不要因循守旧,不要固定一种模式,不要从众随俗,要标新立异,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中国是个小生产者众多的国家,小生产者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认识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担不起风险,易于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逆向思维是违背常规思维的方向,一般来说,是一种与多数人思路不同的思维。逆向思维在科学发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产品创新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你恰当地利用它时,就能从中受益。
美国“自由女神”铜像翻修后,现场有200多吨废料要处理,开始无人问津,后来有一个人自告奋勇承办了这件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印,把废铝铅块做成纪念尺,把水泥块做成纪念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的小盒内当做纪念品出售。由于美国人对“自由女神”的特殊感情,这200多吨垃圾做成的各类纪念品被抢购一空。这个人大获其利。此人用的便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在创新产品中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东洋人造丝公司”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由于合成每档纱的五根线粗细不均匀,织出的丝绸往往不光滑,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也没有完全解决难题,大量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一名生产班长建议,既然五根纺线不均匀,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的新型面料一经投放市场,就大受顾客欢迎。这件事不仅告诉人们成功经营的法门,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悟到创新的奥妙,领略创新的真谛。逆向思维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回眸世界科技发展史,许多人类科学奇迹的创造,正是通过运用逆向思维取得的。1966年,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近程火箭研制成功,在飞行试验前夕,出现了没有预计到的紧急情况:天气太热,火箭推进剂汽化了,导致火箭燃料箱内的燃料减少,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火箭燃料不足,就达不到预定的射程。人们都在为增加燃料设计方案,从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学院回国不久的王永志却运用逆向思维,经过仔细分析计算,大胆地提出了泄出适当燃料减轻火箭总体质量的方案。钱学森院长认真听取并高兴地采纳了王永志的方案,泄出600千克酒精,火箭发射成功。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主张创新、善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主张创新这一光辉思想,并表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创新这个概念,早在《周易》中就有近似的表述,成语“革故鼎新”即出于此。这说明,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有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在思想领域,儒家、道家、法家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不同,但在创新的认识上则是一致的。例如,儒家要求人们“温故而知新”,希望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程度。在道家方面,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求以“无为”的姿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法家更是趋时和务实,强调“当时立法”、“随时举事”。这些求新求变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支持。
当然,创新是艰辛和复杂的劳动,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总而言之,创新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特别需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特别需要吃苦头、克难关。没有一股子劲和气,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一番事业。
创新需要锐气。创新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曲折,甚至出现失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步显现,创新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锐气和绝不言败、百折不挠的韧劲。如果一遇到困难和曲折,就失去信心,打退堂鼓,就不可能有所创新。
大胆创新,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电子产业,风靡世界,特别是电子产品进入生活领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围绕着人民生活进行创新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道理非常简单,全世界有60亿人,中国有12亿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谁在这个市场上占的份额大,谁就能发大财,同时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
逆向思维,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对,思维方法不正确,知识就难以产生最大的效能。只有当最佳思维方式与深厚的知识积累有机结合时,才能够产生科学的智慧。在创新活动中,切不可拘泥于条条本本和已有的定势,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老子以人为本的朴素思想,对当今人类创新思维的启迪应当说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反复玩味。
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于走过每一个逗号般的驿站,适时地为每一个成功或失误,画上一个恰当的句号。把不满足的目光,投向新的未来,在真善美的追求中,永远不失创新的机遇和魅力。
第二节 突破传统,学会变通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德·杜拉克有句名言:不创新,就死亡。可见,创新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第一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创新是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的身份证。
凡事不必总是循规蹈矩,获得成功往往需要打破常规的束缚。金利来领带的创始人曾宪梓说:“做生意要靠创意而不是靠本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当中,缺乏创新的企业很难站稳脚跟,改革与创新永远都是企业能够永存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变革、不进行创新最终就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及时变革、持续创新,才能够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不仅努力激发新观念、新构想,而且还要把这些新观念、新构想付诸实践,追求企业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能够依靠不断地创新,最终获得生存并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费,同时还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思维模式的无形框框中,从而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我们应当敢于打破常规,摆脱束缚思维的固有模式。
有一个专家曾做了一个关于猴子的实验:
研究人员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方放一串香蕉。研究人员还安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五只猴子都会被淋湿。五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形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出来!后来研究人员把一只猴子换掉,一只新猴子(称A猴子)被关在笼子里。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那四只老猴子狠揍了一顿。A猴子尝试了几次,都没拿到香蕉,反而被打得满头疙瘩,当然这五只猴子没有被水喷到。再后来,研究人员将另一只新的B猴子替换了笼中的一只老猴子,结果B猴子也遭到了同样的毒打,而且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B猴子终于对香蕉失去兴趣。最后,老猴子被一只一只地换掉,所有的老猴子都换成了新猴子。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又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就会被“扁”。
不要嘲笑猴子的无知,它们都是“传统”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有相同的遭遇和经历。当加入一个团体后,你可能只顾忙于工作而一时缺少与同事沟通,即使他们不认为你是出风头,你的我行我素也会触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共同利益。时间一长,无论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强,工作思路有多正确,他们都不会支持你的工作。此时,你不是跳出这个圈子,就是被他们同化。而当你一旦接受周围环境的制约,谋求“入乡随俗”时,你就会失去反省及思考的能力,就很难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干出非凡的业绩,而是习惯于借鉴他人的经验,被迫以传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个人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负增长。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是探索、创新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创新,也许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人人都这样想过:“要是我能像鸟儿一般飞翔,该有多妙啊!”但因为种种原因,想到以前并没有人能飞起来,多数人都是有那个“贼心”而没“贼胆”,但也有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试飞。
1020年,在英国,有个叫奥利弗的人决心实现这个宿愿,于是,他在双臂上系上一条鸟翅,扑腾了200多米,坠下来,结果跌断了双臂和双腿,尽管他身负重伤,然而自始至终他似乎还是挺开心的,他说是他疏忽了:忘了安上个马尾巴!无独有偶,在1507年,有个叫约翰·达米恩的意大利人再次作出勇敢的挑战。他在苏格兰进行了他的试飞计划,因为鸟毛难寻,他就因地制宜,用鸡毛扎了一对翅膀。那天,他披着用鸡毛制成的翅膀,从斯多林城堡的高墙上纵身一跳,结果,宛如石头下落,很幸运,他只跌断了一条腿。约翰·达米恩异常失望,他长叹了一口气,懊丧地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用的是鸡毛,而鸡是不会飞的。要是起先用鸟毛,我相信是可以飞起来的。”
看完以上的例子,也许你会笑,会说他们愚蠢,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也具有一种创新意识。或许正是他们的这种想法才激起了人类对飞行的渴求。如果人类连想都没想过要飞起来,就不会有今天飞机的出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主人公一样,由于他的工作是一天到晚拧螺丝帽,所以一切和螺丝帽相像的东西,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扳手去拧。
在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办事并不错。但是,当常规已经不适应变化的新情况时,就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寻找到希望,创造出新的生机,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建筑工地上,有几个工人要为一栋新修的大楼安装电梯。他们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要把电线穿过一根长十米但直径只有三厘米的管道。这根管道是砌在墙里面的,而且还转了几个弯。怎么办呢?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一个喜欢动脑筋的小伙子想了个办法:他找来了一雄一雌两只小老鼠,把电线绑在雄性小老鼠身上,而把雌性小老鼠放在管道的另一边,并用力捏,使它发出“吱吱”的叫声。管道这头的雄性小老鼠一听雌性小老鼠的叫声,就奋不顾身地向管道的那一边爬过去,绑在它身上的电线也就跟着老鼠过去了。
我们想获得创意,但遵守规则就反而成了一种枷锁。创造性思维既要求具有建设性,更要求打破陈规,否则只有一条死路可走。经常地反思和检查会使我们的思维流动起来,而不会因规则而僵化。
我们的思维要想灵活起来就要学会变通,这样才可以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桎梏,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越过思维定势的障碍。同时,变通力又是创造力中求异思维的较高级层次,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使人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观点。
如果我们只用自己的想法看事物,那我们就太愚蠢了。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学会变通。看事物不能以一种眼光,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从常规中求新意。
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他一直为自己拥有的产业而自豪,不只是因为这份产业,更因为那是祖父遗留给他的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那年的深秋,一道雷电引起了山火,无情地烧毁了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伤心的保罗决定要向银行贷款,以恢复森林庄园以往的勃勃生机。但银行却拒绝了他的申贷,这使原来伤心的保罗心情更坏了。
沮丧的保罗茶饭不思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他的太太怕他闷出病来,于是就劝他出去走走。
保罗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时,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口人山人海,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里的木炭,忽然,保罗眼前一亮。
回家后,他找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分装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结果,那1000箱木炭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就这样,保罗把烧焦的树木全部加工成木炭卖出去了,他手里得到了一笔钱。第二年春天,他就买了一大批树苗,重建了他的森林庄园。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拐个弯,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人要懂得变通,懂得如何“灵活走位”。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绝境”。当境况对你不利时,要善于突破传统,学会变通,这样,你就能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不断进步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墨守成规,就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摆脱惯有的思维定势,变换一下我们做事的方法,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才会从中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当代著名趣味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所说:“有些问题动用传统的常规方法理解确实很困难,但如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问题顷刻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