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趾是谁?他和柳下惠是什么关系?传说中的展大王是柳下趾还是柳下惠?
展氏族人称柳下趾是二祖宗,在他们的心目中,柳下趾的地位仅次于柳下惠。柳下趾是柳下惠的六世孙,原名叫展念祖。因南蒯之变,展溱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齐国,在柳店庄(今济南甸柳庄)做生意,改展姓柳。事态平息后,其长子展如心归鲁,复为展姓。次子展念祖仍姓柳,更名柳展雄。因不满当地政府、恶霸的欺压,率众造反。人数最多时,达到9000多人。其根据地就是泰山扇子崖,其后人多集中在泰安北集坡。姓柳数百年后,复归展姓。民间传说的展大王,是柳下趾。很明显,展柳一族中,只有柳下趾做过“山大王”,造过反。新泰柳里的和圣墓,百姓称为大王坟,其实应是柳下趾的墓家。柳下惠的墓在兖州高庙。传说中的能兴风作雨的也是柳下趾,而不是柳下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柳下趾在民间的影响,要超过柳下惠。
******在1963年所写的《贺新郎·读史》中吟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热情赞颂了华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
“跖”是指整日为奴隶主劳作的奴隶,柳展雄为了生存,曾当过奴隶,故又称“柳下跖”。因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率领奴群揭竿造反,挥戟起义,被春秋时期的贵族豪绅诬称“盗跖”。
柳下跖和孔丘生活于同一时代。《吕氏春秋》、《庄子》等史书记载:柳下跖身材魁梧高大,双目炯炯有神,声若雄狮猛虎。他的思想像喷泉一样活跃不循渠道;他的意志似旋风一样灵活不受束缚;他的英雄气概足以击溃强大敌军的猖狂进攻;他的智能辩才可以驳倒奴隶主玩弄巧舌的骗术,是一位具有雄才宏略,骁勇善战的威武豪杰。
柳下跖和众奴经常目睹从囚牢中抬出众多因酷刑而死或饥饿而亡的苦奴,他私下对奴友们说:“他们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来日,坐以待毙不如现在聚伙造反。”于是他挺身而出,在一个风雪飘落的冬夜起义,首先占据莲花山和七星台等有利地形。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坚决反对奴隶主残害奴隶,反对贵族过不劳而获、奢侈淫逸的生活。可以断言,他所率领的起义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有理论、有指导、有组织装备的奴隶暴动。起义伊始便得到众奴的拥护和响应。半月之内,就发展成为9000余人的起义大军。
他根据同奴隶主、贵族豪绅的作战实践,对当时的“圣、勇、义、知、仁”道德规则做了全新系统的解释。《吕氏春秋·当务》中有这样的记载:“中藏,圣也;人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知也;分均,仁也。”也就是说能准确地判断出贵族豪绅的财富称“圣”;连续作战并率先冲锋者为“勇”;拼杀在前、退却在后的称“义”;了解敌情、准确把握战机的为“知”;在财产、粮帛分配上均匀者称“仁”。《庄子·盗跖》中记载:义军“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可以说是柳下跖率领的起义大军,挥舞刀剑、棍棒、农具等器械,所到大小诸侯国之地官兵皆四散溃逃或龟缩在城堡内不敢迎战。
当时,大量财富、粮帛、兵器掌控于奴隶主、贵族少数人手中,义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前进无助,后退无援。在一次战役中,柳下跖率军攻占山头身负重伤,无法得到医治。《吕氏春秋·当务》中记载:柳下跖死而操椎以葬曰“下思六主五伯,将敲其亡矣!”柳下跖在临终前叮嘱下属:“务必在埋葬他的棺木内放一柄铜锤,在阴曹地府内见到商汤、周文、周武等六主、五霸,我定要敲碎他们的脑壳!”充分显示了一代英豪对奴隶主、贵族的切齿仇恨和推翻他们的雄心壮志!
柳下跖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在《孟子》、《史记》、《汉书》中,都多次提及“其徒颂义无穷”。《荀子·不苟》中云:“盗跖吟口,名声如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如今在新泰莲花山,泰安、章丘接壤处七星台附近,仍留有起义的痕迹,齐长城章丘段的黄石关和泰山傲徕峰上有义军“占山为王”的“插旗石”穴、傲徕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跑马场”就是义军的练兵场;七星台一带还有柳下跖建造、使用的“上马石”和行军铺设的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