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雁平顶山,天性磁山,山上不长一草一木;其平顶之势,据传是被一剑修道境大能一剑荡平,直至今日山中还意蕴惊世剑意,隐而不发唯有天生剑骨、剑心等极近剑道者方能悟出。
曾有裂天剑宗先辈、道灵宗先辈悟得此剑,方后皆成道尊。
“这荡雁山可真难爬啊!这磁力竟还能对人体有吸附力。”吴瑟艰难的挪动着身子抱怨道。
“是啊!不知道这是不是算师们的一次考验啊!”弥渊有点明白在这选拔的用意了。
“嗨,你小子还是有点聪明的嘛!这荡雁平顶山呐,一般要炼骨大成的修士才能轻易攀登,一般人攀上山顶就嘚掉一层皮呐;怎么样老子还算仁慈的了吧!这仙师们才是真正的屠夫啊!哈哈哈哈”武幕嬉笑的嘲弄着一群小家伙,很是开心啊!
一群人都是看得他牙狠狠的,“得意,你就得意吧!”弥渊旁边的霍雨曦小声的嘀咕着。
“怎么样还行不?”弥渊关切的问着旁边的佳人。
“没事,本小姐是什么人,这点就是小事。”霍大小姐,瘪红着脸逞强道。
“哈哈,那就好;这人还真多啊!”弥渊看着四周至少两百开外的人数,皱了皱眉头,要从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可不容易啊!
弥渊的目标是道灵宗,也唯有这禹灵仙岛的两大至高宗门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自己强大起来。
“雨曦,这么多人,青冥郡多少城啊?”弥渊转头看着霍雨曦问道。
“青冥七城啊!一城四十五人,这有三四百人,很正常啊!再说了青冥郡都城也有一百名额的。”霍雨曦知道弥渊是个不出山林的穷小子,知道的事情不多,所以耐心的给他解释。
“青冥七城啊!那就是四百一十五名候选了,压力有点大啊!”弥渊苦涩的笑了笑。
“别想这么多,我听爷爷说这些宗门都是择优择适收徒的,你天赋这么好怕什么啊!我才担心呢!哼”霍雨曦瘪了瘪嘴埋怨道,她知道弥渊有一丝担忧,但是比的上自己半颗心悬着险吗。
“没事的,你的天赋也在中上游,有什么好怕的。”这下好了,轮到弥渊反过来安慰别人了。
“哧哗哗…..”一阵罡风吹袭着在爬山的众人,不少人被吹得摇摆不定,有几个都摔了一段山路,还好不是险峰,不然就没命了。
一步迈出,弥渊感到不对劲了,似乎有两种力场从上下方挤压着自己,令弥渊压力大增,肺腑中一阵闷郁。
“嘻嘻,舒坦吧!”武幕一阵奸笑得从弥渊几人身边走过。
“快点,再不快点仙师都走了。”武幕又是一阵赶鸭子般的大吼。
…………
“呼啊!呼呼……”
“哎哟唉,累死老子了。”
“呃…………”
午时了,从清晨爬这座矮山爬了一个上午,陆续的四百多人攀登到了山顶了,一片哀嚎,惨兮!哀兮!可怜啊!
当近四百人都登顶了时,还有十来个体质脆弱的还在慢慢挪。
弥渊一行人是第一批登上山的,不是大家伙想这么拼命,而是武幕那个催命的,在队伍后面跟着,但凡是那个掉队了,上去就是几脚,不分男女;这前有狼后有虎的,大家还是更怕虎一点。
当山顶的场景出现在弥渊的视野中时,最先映入弥渊眼中的不是那高台上盘坐着风仙道骨众多仙师;而是一块高达五丈的石碑;磅礴厚重,道韵纵横。
弥渊不知道这石碑是干什么的,但是直觉告诉自己这石碑可能与这次选拔有关。
当四百余人全部上来之后吵闹,交际声更加刺耳了;这时弥渊看到最中间那座看台上盘膝着的三位仙师最前端的一位眉头微皱,张嘴呵斥道:“不得喧哗”此音不凡,带着阵阵道韵,有着提神醒脑,解乏聚精之能;道音所过,一片宁静。
这一声喝出,仿佛全场皆醒,另外几座看台的仙师都是一脸吃惊的望着那位出声呵斥的大仙师。
“十数年不见,南宫道兄修为大进啊!”左侧二首看台两名仙师中年长的一位发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述说于全场。
“柯道兄的修为也是精进非常啊!开始吧!”哪位南宫仙师发话。
南宫仙师的话音刚落,他身侧的一名身着连云道袍的仙师便站起了身,向着荡雁平顶山上所以参与选拔的少年天才述说选拔规则,运灵于喉,出声清晰而威严:“今,于此荡雁山顶,进行上禹灵七道宗收徒仪式,但凡身具血脉天赋、魂力天赋、人阶灵根七品以上者可为七道宗外门弟子,凡从悟道碑中悟得道经者可为七道宗各司内门弟子;凡人阶七品灵根以下者亦可尝试悟道———悟道碑,悟得道经者可为七道宗各司外门弟子。
日月为时,七更为止;这是辟谷丹,悟道七日,七日之后,拜宗仪式。”
“另外,悟道其间不得喧哗,不得走动,不得交头接耳,打扰他人;违此者,斩…”最后一声斩字发出,如雷鸣轰响,杀气逼人啊
!
说罢,只见那仙师手一挥,四百多颗透着琥珀般光泽的丹药精准的落入众人的手中。
辟谷丹?看了一眼弥渊直接扔进了嘴里,抢先到那悟道碑下盘膝坐下,定睛悟道;说是悟道其实也就是盯着那石碑看着。
碑高五丈,一片玄黑,这乍得一看着实是看不出什么名堂,当仔细观看久了,便觉得头昏眼花,仿若一枚枚奇异的符文在眼前跳动,并不很清晰。
不知,他人如何,反正自己便是这种感觉,骤的两天过去了,在弥渊眼前晃荡的经文足有数百字,但此时弥渊只看懂了几十个字符,其余的浑浊模糊,轻易难看懂啊!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夫道,有清有浊,..有静;天清地浊,…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截自清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