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瑾主导了“泰宁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把兖州收入囊中。剩下的沂、密二州却是一时鞭长莫及,只能一边加快动作,一边频频派出使者空口许诺进行招揽。
天平军的捷足先登,自然是急坏了泰宁军的另外几个邻居。
青州平卢军的王敬武,虽得到朱瑾归还的齐州,依然眼巴巴地瞧着沂、密二州。只要据守“齐长城”的守军稍微一乱,平卢军自然跃马南下。王敬武只是答应和天平军和睦,攻击不是天平军掌控的地盘,算不得违反诺言。
武宁军和天平军毫无瓜葛,自然没有坐视的道理。徐州的西面虽然有秦宗权的虎视,时溥毅然囤军于滕县,泗州的李师锐也已遣军于郯城呼应。
时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袭兖州死磕天平军自非所愿,他囤军于深入兖州、沂州的结合部的滕县,只是为了牵制兖州的朱瑾。如果海州军没什么异常举动,泗州的李师锐一举杀入沂州也足可自慰了。再不济,把深入徐、泗结合部的氶县切下来,也能大大改观武宁军的北部态势。
比起泰宁军的这几个邻居,大蔡静淮节度使秦隽扬似乎显得过于从容了。
此刻秦隽扬正坐在羽山西侧的山脚小凉亭内,一边喝着热茶,一边似乎是在不经意地打量着羽山的景致,显得颇为悠闲。
羽山处海州朐山县与沂州临沂之界,背倚齐鲁、襟怀吴楚,东西长约七里,南北宽近四里,高近九十丈,是海州境内最高山峰。
羽山顶有泉,曰:“殛泉”。常年不涸。古书上说鲧死后变成三条腿的鳖,住在这个泉中。
羽山峰有三缝石,高约三丈。石上有三道整齐的劈缝,传说是舜命祝融杀鲧时试剑的痕迹。
有不少人以“鲧死三年,剖腹出禹”,臆料其名应为“禹山”。
秦隽扬所置身的竹制小凉亭这个竹亭,是羽山的驻守军在昨日匆忙赶建的。距羽山大营不过二里。小凉亭周围几十尺范围内的竹丛、树林都给清理一空。放眼望去,视野倒还算开阔。
虽近巳时了,亭前的山野荒径之间,却不见半个脚客、樵夫。只是时不时地能看到一身锦羽的雉鸡此起彼落地在四处觅食。
秦隽扬的身边只有侍女锦儿一言不发地在一个小炭炉前,照料着烧煮的茶水,时不时地给他面前的空杯添上热茶。锦儿低眉顺眼地跪坐在那儿,眼角的余光却一直停留在秦隽扬的身上。
她很是不解,觉得越是相处的久了,倒反而越琢磨不透秦隽扬的心思。阿郎时常嘲笑岳参军长“做作”,可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
“阿锦!你可知此山该是唤作“禹山”还是“羽山”?秦隽扬看着雉鸡突然开口说道。
方才秦隽扬一直在频频地餟着滚烫的茶水,掩饰心中的紧张和焦虑,锦儿心里一清二楚。这没头没脑的一句问话,让她呆了一呆,俯身回答道:“儿不甚知!”
“应是叫羽山!羽山可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啊!”秦隽扬似乎颇为感慨,说起来滔滔不绝。
“许多古文献著作中都有殛鲧的记载,《虞书•舜典》、《史记•夏本纪》、《山海经》、《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古文献及著作中也指出羽山在海州境内的东海,如《舜典》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元和郡县志》、《通典》均载:“羽山在朐山县。”
“哦!原来羽山之名,千年之前就有了!”锦儿故作惊讶。其实在她心里,这山到底叫什么名字,肯本不打紧。阿郎这次轻骑简从地来羽山,是重责在身。方才看他还有几分紧张,怎么突然考究起山名来了?难道是书看的太多了。。。。。。?
“羽山多野雉。《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蒙羽起艺……羽畎夏狄。“羽畎,羽山之谷也。夏狄,狄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羽山之谷出焉。’说明羽山是以进贡美丽的野雉翎而得名。”秦隽扬指着飞来飞去的野雉笑道。
“阿郎真是渊博多才!儿受教不浅!”锦儿敛礼而道。
秦隽扬见她虛應故事,只得打消想向她说教的念头。讪讪地回头望着远处,继续他的神游。
秦隽扬确实不喜欢岳星明的那种淡定、从容。所以讥之为“做作”。他认为岳星明作为幕僚长,遇事应该在第一时间、毫无掩饰地说出自己的判断,为主帅提供参考方案。
如果每个幕僚长都像传说中的诸葛亮那般“做作”,看着主帅惊慌失措,却在一旁摇着鹅毛扇微笑不言。最后在苦苦追问之下,才摸出几个锦囊来。。。。。。
那到底谁该来做“当家人”才更合适?等到“大功告成”那一日,这样的幕僚长将何以自处?
当然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世人对于“老成持重”者,颇多溢美。这就导致无数思虑迟缓者,总是喜欢等到最后才开口,把他人的意见“总结”成自己见解,掠得“思虑周详”之美名。
还有非常多人担心言谈获罪而附众。甚至一味地揣摩上意。若是主帅失察,重用了这样的“老成持重”者,那是非闯大祸不可。
秦隽扬性格张扬,遇事着于神色,论事先吐为快。在蔡州时没少被秦宗权诫斥过,直到执掌海州后才逐渐省悟过来。作为决策者,“做作”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的性格、气质往往在婴幼儿时就已经形成,几乎不可能更改。所以有“三岁看到老”这么一句老话。
但秦隽扬来到了海州,一直都在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华夏民族的祖先说:“圣贤”、“英雄”都是天生的。
他认为这根本就是放屁,虽然他对华夏民族的祖先尊崇的五体投地。但祖先们千百年的经验,又怎么可能置四海、历千年依然是真理?
他对“圣贤”之类的不感兴趣,但部下能多些“英雄”人物,还是很不错的。
他认为“英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他自己两世为人,而气质截然不同,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个人在儿时都有自己的“英雄”梦!只是随着年齿的增长,客观环境把这颗“英雄”的种子愈埋愈深。秦隽扬让作训司做的就是激励将士,把他们内心的那颗种子挖掘出来,精心呵护,使它生根发芽。
“我们每个人都是冠军!”这句话过于雷人,尽管秦隽扬深信不疑,但还是没告诉任何人。他只是在作训司的营门手书了一块匾额:
——南橘北枳——
他想告诉自己的部下:再好的种子,也需要合适的土壤。他们以前的平庸,只是没有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而已!
如今的他们,经过一次次循序渐进的训练,一场场胜仗的洗礼,即便以前是个懦夫,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英雄”,只要他们再努力那么一点点的话。
相比把“农民”培养成“英雄”,把自己由一个突将培养成合格的领袖,并不见得要难上多少。
“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这是一个领袖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做作”,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秦隽扬相信自己可以慢慢地培养起来的。
秦隽扬大老远地跑到这荒僻之地,是为了等一个人。虽然他也觉得此人的作用,说是将会关系到海州军的兴亡衰败也不过份。但他作为海州军的决策人,不能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约他来这详谈的是沂州刺史吕全真!
时间紧迫,由不得互相间的使者来回折腾了。吕全真要求双方主将只带个随从相见,不可谓没有诚意。
海州军也表现的非常有诚意,秦隽扬自持己部的动员效率和机动能力远胜诸藩镇。在态势未明时,丝毫未曾向羽山和怀仁增兵。这也让吕全真异常满意。
诚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吕全真的约会,自然是想听听海州能开个什么样的价码来换取沂、密二州的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