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再大的人也要人照应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必须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的道理。
与这个俗语意思差不多的格言并不少,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等等,话语虽然浅显,道理却很深刻。如果像武大郎开店——高的一个都不要,或者像梁山泊的白衣秀才王纶那样嫉妒贤能,生怕有本事的人夺自己的位子,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难成大事。
一个小女孩在她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她的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塑料铲子。
当小女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的时候,她在沙箱的中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挡了她的“工程”建设。于是,小女孩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石头从沙子中弄出去。虽然石头并不算大,可是对于小孩来说已经相当大了。小女孩手脚并用,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大石头挪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把大石头搬出沙箱。
但是,小女孩下决心要把大石头搬出去,于是她用手推,用肩拱,左摇右晃大石头,一次一次地努力。可是,每当刚刚有一点儿进展时,大石头就又滚回原处。最后一次努力时,大石头滚回来砸伤了小女孩的手指头。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大哭起来,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被小女孩的妈妈透过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就在小女孩哭泣时,妈妈忽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温和地对她说:“丫丫,你为什么不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呢?”小女孩十分委屈地说:“但是,我已经用尽我的全部力量了。”“不对,“丫丫。”妈妈亲切地说,“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你并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啊。”说完,妈妈弯下腰,抱起那块石头,把它搬出了沙箱。
这是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故事,聪明人当感到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会一味蛮干或轻易放弃,他们会转变一下思路,尝试其他的方法,或者向别人求教或求助。
《红顶商人胡雪岩》里面有个外号叫“小和尚”的人说过这么一席话:“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的手面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这番话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
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才识,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自身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就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帮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和照应,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枉然。
借助外力谋发展
人们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并且取得成功,从来都需要借助于别人的力量,没有独自取胜的先例。所以中国古话说得好:“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
借,可以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借,可以强化自己的优势;借,可以让自己突破各种局限;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可以创造出沙漠中的绿洲,圆经营者一个发家致富的梦。借助他人的力量不仅能给生意带来勃勃生机,还能给创业者带来灵感。广州一家工具制造公司的副经理刘先生就是巧借他人的力量,兴办起企业的。
创办企业伊始,刘先生虽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便想找一些明白人指点迷津。然而,究竟该找谁呢?他经过一番苦想,决定在春节时期召开一个茶话会,将从外地探亲的游子们找来,让他们为家乡的发展支招。
这一招果真灵验,远方的游子们都急切盼望着为家乡的富裕做努力。在茶话会上,游子们有的出主意,有的办实事,通报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先生根据大家的建议做出了一些决策,相继开办了五金、针织、纸箱、棉布等乡办企业,专门生产一些补缺产品。他的企业刚开办,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刘先生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无独有偶,日本商人高木悟郎,专门承揽印刷业务,他虽然没有完整的设备,但是凭借自己与印刷厂及客户的关系,生意做得一直很好。他四处寻找客户,将生意送往印刷厂,从中赚得两成佣金,这佣金并不是赚顾客的,而是在“零售价”与“批发价”之间赚取的差额利润。
委托掮客联系印刷业务,费用要比市价便宜得多,这便是高木悟郎赢取顾客芳心的原因。他自己赚了一笔钱,顾客也占到了便宜。另外,由于掮客的不断照顾,他们还可以少聘用业务员,并且生意很稳当,这不失为一件趣事。
在商界,一个不会借力的人做生意是难以成功的,而那些有着强硬的“关系网”,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成功的系数往往会很大。被称为“世界景泰蓝大王”的香港商人陈玉书,就是靠着一张良好的关系网致富的,凭借此同他身经百战,每逢遇到困难总能顺利渡过难关。
当年,陈玉书最初来到香港的时候,凭借自己顽强奋斗的精神站住了脚,但是他的宏伟理想却不能实现。然而,一次奇遇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有一次,闲暇无事的陈玉书带着儿子到维多利亚公园游玩,没料到在闲谈之中,与某国驻港领事的妻子相识,而这位领事夫人却与陈家颇有渊源。从此,陈玉书便和领事一家搭好了关系,结下了一张坚固的关系网。这张网的效力非常宏大,它能办别人办不到的事情。
当时,要想得到一张此国的商务签证实属不易,陈玉书就凭借这张关系网,为那些办签证的人服务。第一次办签证成功,陈玉书就得到了5万港元做报酬,这令他十分喜悦。于是,他便建立了一家签证公司,开始对外做起签证生意来。
通过签证,他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其中有许多商人,他交了许多朋友,通过他们的帮助,掌握到一些商业行情。他还利用好机会,向大陆贸易进军,开辟了一番新天地,获得了一笔财富。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由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更加专业,这就决定了仅凭个人的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因此,要想发家致富,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借助外力。在“借”中游刃有余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致富者。
那么,你是否研究过怎样借助于别人的力量呢?一般有借势、借机、借德、借智、借力之分。
(1)所谓借势,就是借助或倚重别人的力量造成一定的声势,一旦势形成则功可成。在现代经营术中,往往有乘势而兴的例子,就像买电脑,人们首先是到北京的中关村电子城,那里的产品形成了势,所以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也有许多公司为了打出产品,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这是自我造势。在一次广告效应调查中显示,跟着电视广告买名牌的顾客高达70%,这充分说明了借势的重要性。
(2)借机,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有利时机,或借助于别人创造的时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现代理论讲,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但只有自身准备充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它,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捕捉机遇是在瞬间完成的。
(3)借德,就是仰仗于有德者的威信、信誉,使自己的声誉尽快建立起来。用现代理论来讲,声誉是事业的命脉,失德者必自毙。
(4)借智,就是集中人才的智力优势,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最科学的方案,来保证事业的成功。
(5)借力,就是依靠别人的实力做自己的公司。
借助外力,共创大业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附依的写法,而是用肯定态度对其做了赞美。这正如有人不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黄牛,也看到了黄牛背后不断抽动着的鞭子,这正是见识的独到之处。
从薛宝钗的才识可窥其思考技巧,我们从中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鸡毛难以飞上青天,但是如果它能附着到航天火箭上面,借助炸药的巨大力量,那么它完全可以轻轻巧巧地遨游太空了。这便是借力的妙用。
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讲仁义。他的门客达到三千多人。其中有一位门客叫侯生,本是屠户出身,其才平平,其貌庸庸,受到其他门客及家人的嘲弄与鄙视。而信陵君以士之礼待之,一视同仁,毫无嫌弃和厌恶之感。相反,还能尊重他的意见,成全他的要求。
公元前248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数次遣使向魏求救。魏王怕引火烧身而不敢发兵,但是在各国一片合纵抗秦的呼声之下,又不能对邻居见死不救。他只好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象征性地救援,虽大造声势,实则驻军于邺下,停滞不前。
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玉催促晋鄙进兵,魏玉不听。他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一千多门客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临别找侯生,侯生却一反常态,对信陵君赴汤蹈火无动于衷。一怒之下,信陵君行出数里,可是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就想回头问个明白。
原来侯生使的是欲扬先抑之计,他故作冷淡,使信陵君诧异,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侯生指出这样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与其挺而走险,不如偷来兵符,操纵军队。最后在好友朱亥的帮助下,终于盗得了兵符,操纵军权。信陵君手握兵符传令全军:“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回家赡养父母;有疾病者,留下治疗。”这一成人之美的命令深得人心,除去按命令留下的人外,剩下八万精兵,及千余门客,个个斗志昂扬,最后大败秦军。
信陵君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仁义使他在遇到困难时,很多人愿意帮助他,甚至为他拼死卖命。其中的道理,就是借脑思考。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难有作为。借力时,要遵循以下步骤:
(1)与有影响力的人做朋友
应该随时留心周围人的品格、能力及其影响力,要用真心去交朋友。为了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助,你必须先付出某些东西,如真心或物质,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天长日久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
(2)谋求别人的帮助
别人能否帮你的忙,还看你平时表现如何。所以要求你与人交往时,目光放远些,不因小利而不为,亦不因利大而为之。如果你与对你有所帮助的朋友发生了不愉快,你应首先谅解他。平时的基础打好了,到关键时刻自然“得来全不费功夫”了。你待人好,人家对你自然有真心,关键时刻帮助你一把也在情理之中了。
做个善于借势的高手
做事不能单打独斗这没错,借用别人的力量也要会借,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到什么山头烧什么香,要争取借到势,才算找到最强大的合作者,也算找到在这个山头来去自如的通行证。这里我们仍然不能不提到胡雪岩,因为他实在是个善于借势的高手。
胡雪岩借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丝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茧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按他的话说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这么一来,洋鬼子非服帖不可。
而且办法也有了,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色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
凡事就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
具体的做法因时而转变。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适逢小刀会起事,胡雪岩通过官场渠道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
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抢手,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脱手,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
和庞二的联手促成了在丝生意上获得的优势。
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专和庞二联络感情。
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了能急朋友所急的义气,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分,不能自己人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
庞二也是很有担待的人,认准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70%强的生意,又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接下来,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几十万到了几百万,开始为官府采办军粮、军火。
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
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购茧丝屯积。
洋人搬动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与他们合作,利益均分。
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会两败俱伤,一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这方面应该从中转圈。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拿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
但是得有条件。首先在价格上需要与中国方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方得出售,其次,洋人须答应暂不在华开设机器厂。
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胡雪岩和他自己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可以说,在第二阶段,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他在官场的势力配合甚紧,因为加征蚕捐,禁止洋商自由收购等,都需要官面上配合。江湖势力方面,像郁四等人,本身的势力都集中在丝蚕生产区,银钱的调度,收购垄断的形成,诸事顺遂。因为他们不只行商,而且有庞大的帮会组织作后盾,虽无欺诈行为,但威慑力量隐然存在,不能不服。
胡雪岩借助的另一股“势”是“江湖势力”。
胡雪岩借取江湖势力是从结交尤五开始的。
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粮运涉及地方官的声望,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曹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