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健康中,饮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一定要注意适当地选择食物,并根据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组成合理的饮食搭配,这是达到良好营养的关键。所谓良好的营养,即合理的营养,要求营养素相互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人体的营养需要与饮食的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供给不足与供给过量,对身体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提倡和谐的饮食。
据说,英国有个叫杰克逊的农民150岁的时候,被英王发现,遂召他进宫,请他传授长寿之道。可他去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后,面对美味佳肴凶猛地饱餐了一顿,由于吃得太多,竟然在不久后死去了。宫廷医生对其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他的各个器官均无衰老征象,问题就出在他进宫后太贪吃才遭此不测。
吃得太饱也会致命,这就是不懂饮食规则而导致的恶果。
有些人一遇到美味佳肴,便禁受不住诱惑,开始大吃大喝,直到撑得受不了了,才肯罢休。这种错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给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古人云:“一饱为足,十饱伤人”,“一顿吃饱,十顿吃汤”,“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吃得过多,会严重伤害身体的正常运转,正如中医所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饭吃得过饱时,就会昏昏沉沉,精神恍惚,很多人以为这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正是因为吃得过饱而导致的。饱食使得肠胃负担过重,人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于是大脑就会出现供血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就出现了头脑迟钝、犯困的现象。同时,进食过饱,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多余的热量会变成脂肪,沉积于皮下及脑等组织器官内,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诸多症状。
饱食对人体伤害很大。健康专家研究表明,人吃得太饱后,有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长因子”的物质在大脑中快速增长,而这种物质正是引起脑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长期每餐饱食的话,这种物质就会在大脑中不断地积存增多,当它达到一定量时,大脑动脉便会发生硬化。
我们进食的大多是混合食物,从胃排空的角度谈,消化时间根据食物成分的不同在1~4个小时(消化时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而实际上在胃内食糜完全排空之前,就已经产生明显的饥饿感了,如果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4~5个小时,甚至更长),容易产生饥饿感,进而导致过量进食。
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肥胖、高血压等“富贵病”。另外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少食多餐能够避免饱食现象的出现,对于维护自身健康是很有益的。
正确的饮食规律,应该是一日三餐,只吃八分饱。真正生活有节制、有规律的人大都不会“饥一顿、饱一顿”,而是拥有准时吃饭,到量停箸的好习惯。
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宁可撑死人,也不占着盆。意思是指,吃饭一定要把自己餐具里的饭吃完,即使吃饱了也要这么做。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这就违背了吃饭只吃八分饱的饮食原则,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饭吃不完了没关系,但是如果非要吃到肚子里去,则危害就大多了。
为什么要吃八分饱呢?这是因为一般的食物在胃中4小时左右即被全部排入肠中,因此除晚餐至次日早餐外,每餐进食时间相隔在4~7小时为宜。间隔时间过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完而又进食,就会影响胃的功能,久而久之容易得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而进食时间相隔过久,胃早已排空,过多的胃酸侵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易发生消化性溃疡,还会使肠液分泌和肠道蠕动受到抑制,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托尔斯泰是一个懂得节制饮食的人。作为一代名人,他要经常出席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政界要人的各种宴会,但是面对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他从不贪嘴,始终只吃到八成饱左右便退席。
在我国江苏镇江有一家倡导健康饮食的“八分饱”饭庄,由于饭庄在起名上别具一格,很是抓人“眼球”,在镇江竞争异常激烈的餐饮界广受关注,以“名”夺人而生意红火。其实,这家饭庄在硬件上并没有过多出奇之处,但他们在为每一位食客点菜时,总要刻意提醒菜肴的荤素搭配和营养结构,经过培训的服务员讲解起健康饮食来头头是道,明显优于一般饭店的服务员。这家店总部在台湾地区,是一家连锁店,之所以要起这样一个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发现现在的人猛吃猛喝、暴饮暴食的太多,不仅不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在饮食的营养上也是顾此失彼,对健康很是不利。
现在的人不是没有吃的,而是不会吃,好多现代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吃出来的“病”。正是基于此,古人有“事做十分勤,饭吃八分饱”的古训,上面说的“八分饱”饭庄即由此而得名。
日本人吃晚餐也讲究“饭吃八分饱,不把医生找”。他们外出就餐时,有两个好习惯:一是食客按照自己的食量订餐,不够再追加,不讲究排场;另一个是店家精心烹制菜肴,不以量大取胜。日本人在享受晚餐时,利用饮食沟通情感,因此晚餐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那么,如何避免饱食呢?那就是少食多餐。中医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少食多餐的养生观点。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关于食不宜过饱,宜少食多餐的阐述。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少食多餐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点评
少食多餐是近年来众多养生保健专家所推崇的健康饮食法门。少食多餐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糖尿病人少食多餐还有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吃到八分饱是最理想的健康状态。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饮酒,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世界性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都离不开酒,酒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使者。
对于一个好酒的人来说,喝酒的理由太多了。逢年过节要喝酒,谓之“喜庆酒”;结婚要喝酒,称“喜酒”;生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就是死了人,办完丧事也要办几桌,谓之“谢和酒”,意思是对街坊邻居的帮忙表示感谢,特别是老喜丧(七八十岁过世的),更是要多摆几桌。遇到朋友相聚,亲戚来访,随时都喝,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酒桌上是无话不说,不少事就是在酒桌上谈成的。
酒在人类的保健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药酒是人们公认的良药,我国许多中药也是用酒来泡制的。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但是如果过量饮酒,就变成有害了。只有充分了解饮酒对人体健康的益害,掌握科学的饮酒品质、数量和方法,才能在酒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老杨一生好酒,却从不贪杯,因此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他不像一些酒鬼,一上酒桌就不要命,直到把身体喝垮,他有自己的一套“酒经”,说起来既有意思,也给人许多提示。在这套“酒经”里,他把喝酒的人归为“六等”,各等有各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