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些都是亲情。亲情是世界上最弥足珍贵的一种感情,关系到家庭和睦、人生幸福。亲情关系和谐与否,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亲情关系往往使人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对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亲情,不但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更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和外人相处才需要讲究技巧,和家里的亲人,就不需要那一套了。的确,“那一套”操作起来可能有点累,已经在外面累一天了,自然希望回到家里能够放松些。可问题是,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多,牙齿和舌头发生磕碰的机会也越多,而且,因为心态放松,往往更容易闹矛盾。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的就是家家都有其各自难处的矛盾,有些经是家家都要念的,尽管难念,我们也要把它念好。
1.代沟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虽然是和亲人交谈,但也觉得好像在跟一个陌生人说话,因为年龄和性别差异都能造成隔阂。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使得两代人的观念、态度、行为与习惯有很大的距离,显得格格不入。这种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态度、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思想习惯上的差距所形成的心理鸿沟,往往被称为代沟。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和乐的家庭时起争端。
白莉已经30岁了,她的职业是公司经理。这天是周末,她回到父母家,忙碌着为一家人准备晚餐,妈妈也在厨房里帮忙。当白莉把菜倒进锅里时,母亲提醒说,“小莉,你放洋葱了吗?别总是毛毛躁躁的。”
这句简单的话,让白莉突然感到自己似乎又回到了被母亲管束的少女年代。她转身冲着母亲嚷道:“为什么不管我做什么,你都要在一边批评我呢?”
“我没有批评你啊,”母亲莫名其妙,“我不过是问了个问题。你到底怎么了?我是你的母亲,难道我像哑巴一样才好吗?”
白莉的经历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对于家人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超强的“第六感”,能从他们所说的话语中嗅出挑剔的气味。当家庭成员彼此交谈时,他们通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拿白莉的例子来说吧,一个长大的孩子经常将父母的提示看做指责。赶紧学会与家人相处的艺术吧,不要再彼此伤害!我们每个人都想避免家人之间的不和谐,但事实上,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往往没有把自己实际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甚至根本就没有说出来。
因此,要学会与家人沟通的技巧。沟通是减少差距或误解的唯一方法。沟通仿佛在两代人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是我走过去顺从你的意思,也不是你走过来顺从我的意愿。我们应该在桥的中央会面。
2.家庭纠纷
与亲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难免会发生冲突,这种吵闹是很平常的事情,偶尔的争执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家庭的小是小非,复杂纷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一本难念的经。多少人由于家人没有对其意见投赞成票便委屈至极、怒不可遏;多少人为了些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出口,继而甩门离去。其实,只要亲人之间能够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宽容,家庭纠纷将不复存在。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只要仔细想想都会承认,家庭之中、亲人之间,所有的分歧、争论,都是为了自家好、为了亲人好,都是共同的善意动机下的不同理由,说来说去都是围着小家转。但偏偏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却一生一世都看不透、想不通。于是,持续不断的争吵会造成压力,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久的冲突更可能引致家庭破裂。不妨通过正面的沟通方法尝试缓和冲突,同时可参考以下的解决办法:
当你非常愤怒,甚至无法冷静地讨论时,先设法平复自己的情绪;
想想是否值得为这个问题争执;
提醒自己要解决冲突,而不是要胜过对方;
尝试主动聆听对方的意见,切勿中断他的说话;
诚恳、清晰和合理地说出你的立场;
别扯到不相干的事情上;
向并非家庭成员的人士(如社工、家庭辅导员)倾诉。
3.家庭理财
在现代家庭中理好财,处理好同各方亲人的经济关系,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穷有穷之难,富有富之难。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物质社会里,恐怕有99%的人都相信,自己离了钱财,简直无法生存,而一个家如果没有所谓“身外之物”的钱财做保障,也不成其为家。科学地管理家庭财务,才能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既为家庭一员就是家庭的主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有支配权和使用权。这在旧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毋庸置疑,一个家庭,如果在经济关系上没有平等权利,则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同样是虚假的。
中国现代家庭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经济权利上比较和谐,不论男女哪一位当家,大体上都能比较民主地支配全家的财产。这一点,也是中国现代家庭状况比较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些家庭,在经济关系方面,处于畸形状态。
王阿姨现在就越来越烦恼:儿子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后依然住在家里,他的花费使得她紧凑的预算愈发捉襟见肘。
3个月后,王阿姨对儿子说:“我想你应该给我付房租了。”
儿子笑着回答说:“我很快就会搬走的。”
王阿姨觉得总算把这个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说出口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但过了一段时间,她没有看到租金的影子。再过了几个月,她的怒气终于爆发了。在这次争吵中,儿子彻底明白了母亲不是同他开玩笑,而是真的想让他付租金。结果,恼羞成怒的儿子虽然搬出去了,却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
家庭的经济关系,往往影响着家庭和谐程度。特别是经济收入不多的家庭,吃、穿都不富裕,吃既不能随心所欲,穿又不能和别人攀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夫疼妻爱,父慈子孝,姐谦妹让,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真能做到勤俭持家,使人人温饱,也不容易。特别是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住房不大,收入也不高的家庭。儿子要考大学,不加些营养怎么忍心?老人身体衰弱,不先吃一口又怎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常常左右为难,只好硬下心肠,先让老人,再让儿子,第三是丈夫或妻子,最后的那一份才留给自己。这样的家庭在中国尤其不少。正是这种美德,使得很多家庭虽然生活清苦,却享受着某些经济富有、精神空虚家庭所绝对享受不到的天伦之乐。
点评
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要想和谐相处,也必须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说,也许亲情关系需要更多的经营和维护,因为我们更看重家人的感受。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是我们最爱的人,而我们最不懂得如何相处的往往也是他们,在无意与无知中,我们平添了许多误会与伤害。
一般来说,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父亲是儿子的第一偶像,但儿子的成长却几乎必须经过偶像的倒塌这个令双方都痛苦的过程。比较起来,父亲更为痛苦,因为他的权威仅仅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而自然法则最终却对他不利。他很容易受一种矛盾心理的折磨,一方面望子成龙,希望儿子比自己有出息,另一方面又怀着和社会脱节的警惕与恐慌,怕儿子因此而轻视自己。
父亲入土为安的那一刻,陈浩才清楚地意识到,父亲真的离自己远去了。泪水再次模糊了他的双眼,愧疚和遗憾潮水般涌上心头。
陈浩的父亲是个标准的中国农民,勤劳本分,沉默务实。他一辈子与土地为伴,田间地头,春耕秋收,用双手从土地里刨出一家人的生计。在陈浩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起早贪黑,忙进忙出。在童年时代的陈浩眼里,父亲是伟大的,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让陈浩既敬且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浩开始认为父亲没有脾气,没有个性。于是,他不再害怕父亲,甚至心里有点轻视父亲。当时,陈浩家里人多地多,好像总有忙不完的农活。有时为了抢收抢种,父亲也派给陈浩姐弟几个一些杂活,如剥玉米、刨红薯。从小就任性的陈浩极不情愿干农活,但又不得不干。为此,他把当时所有的厌烦、恼恨全都集中在父亲一个人身上。虽然当面还不敢说,但背地里总是嘟囔,埋怨父亲。
长大后,陈浩虽然对父亲的了解多了起来,但仍只是简单地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父亲,眼里只看到了父亲身上所谓的缺点,一味地认为父亲老实无能。以前,在陈浩的家乡,家家户户都养牛耕地。因此,人们衡量一个男人有没有本事,就看他能不能使得一手好犁耙。而陈浩的父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一个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人,竟然不会用牛耕地,这难免被人议论。为此,陈浩从心里怨恨父亲,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父亲,甚至还开始责怪父亲。
至今陈浩仍清楚地记得那次呵斥父亲的情景。那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聊天,不知因为什么他们都自豪地夸起了自己的父亲。陈浩在一旁无言以对。正在他自感狼狈的时候,恰好父亲来喊他回家吃饭。“别管我,我不让你管!”陈浩不耐烦地对父亲呵斥起来。父亲脸一红,愤怒地朝儿子举起了手。可一会儿,父亲又默默地把手放下,并转身离开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陈浩不但没有丝毫的自责,反而生出一种胜利的窃喜。
转眼间陈浩进入高中,对父亲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还自以为有了点知识而清高,更苛刻地挑剔起父亲。小到走路说话,大到为人处世,陈浩总自觉不自觉地干涉父亲。对父亲的责备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有时自以为是地朝父亲大发脾气,有时又毫不顾忌地斥责父亲……就这样,在陈浩的责备声中,父亲更加沉默了。尤其是只有父子两个人的时候,父亲越来越怕和陈浩说话。
由于陈浩的一意孤行,父子间的隔膜一天天加深,陈浩对父亲的伤害也一天天加深。
天有不测风云,在陈浩考入师专后,50多岁的父亲因眼疾双目失明。其实,如果早些治疗,父亲的眼睛大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省钱,父亲一直偷偷地瞒着自己的病情。当父亲不能下地干活时,陈浩才渐渐地意识到,原来沉默寡言的父亲一直都是家里不可缺少的顶梁柱。但是,陈浩还是没有强烈地意识到长久以来自己对父亲的伤害之深。直到有一天,陈浩从母亲口中真正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那时,为了供应陈浩、弟弟和妹妹上学,失明后的父亲也不愿闲着,开始摸索着在家里养猪。少则三五头,多则十来头,卖的钱的确给家里添了很大一笔收入。母亲要在地里忙也很少能帮父亲。因此,配料喂食等,一切都是父亲自己摸着一点点干的。可是,陈浩依旧不理解父亲,还因嫌父亲整天脏兮兮的样子而发火。
那天学校放假,陈浩走进家门,恰巧碰上父亲从猪圈里出来。看着父亲脏兮兮的样子,陈浩没有思索便责备道:“歇着吧,瞎忙啥哩!”父亲听出是儿子的声音,忙招呼了两声:“回来了?回来了!”然后,他便摸着一条凳子坐在一边,局促得一句话也不再说。
晚上陈浩正看电视,母亲心事重重地坐在陈浩身边,向陈浩说起了父亲,讲起了父亲的过去。最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浩浩,以后别再责怪你爸了,他多难呀,昨天你爸还对我说,‘我眼瞎了,更没本事了,就想多喂几头猪赚点钱让儿子早点毕业’。”陈浩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话,浓浓的悲哀在心中滋长,是啊,自己何时体谅过父亲,又替父亲做过什么呢?正当陈浩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伤害,想办法进行补偿时,父亲却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的死,缘于一次意外。那天晚上,父亲不小心从平房上栽下来,不省人事。在县医院抢救了3天,父亲偶尔清醒时总是向儿子交代:“咱回家吧!”俭朴了一生的父亲从来都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包括治病。但最后回到家时,父亲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等陈浩彻底醒悟过来时,父亲已经不再给他忏悔的机会:操劳了一生的父亲,带着未了的心愿静静地离开了儿子,离开了这个家。都说养儿为防老,可陈浩的父亲还没有享到儿子的福呢!每日里再忆起父亲,陈浩都只能以泪洗面:父亲啊,您何时能再听儿一声责备……
父亲走了,给陈浩留下了一生的自责和遗憾。
点评
伟大的父亲即使从来不提对儿子的养育之恩,儿子也该自有感悟的。儿子在父亲默默的付出中更能体会出某些深沉的感情,而父子间更需要保持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西方的父子关系基本上以朋友式的关系为主,或可借鉴之。朋友关系使父子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沟通,隔膜不易形成,矛盾自然就少了。与此同时,作为儿子也要多考虑父亲的心情,他不会比你好过多少,相反他更需要你的理解与尊重!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发自内心的感情。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最美丽的词语歌咏过母爱!孟郊这样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博大的,它的博大足以和日月齐辉,同时母爱又是细微的,细微得犹如慈母手中那段纤纤丝线——博大与细微在母爱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
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牙牙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
王海自从考上大学,就很少回过老家。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让他眩晕、痴迷、幸福、不知所措。他拼命学习,只为让这座陌生的城市能够接纳他。最终他真的留在城市了,并且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
可惜的是,母亲没有来过城市,他连婚礼都是在城里举办的。
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曾回过老家。儿子想奶奶,跟他闹了好几天,最后他只好跟妻子商量能不能把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
妻子同意后,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您来住一些日子吧。
母亲说:我在城里住不习惯。
王海说:您就来吧,小宝说他想奶奶。
母亲想了想,终于说,好吧。
就这样,母亲来到了城市,那是她第一次来到城市,城市让她极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