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腾席连镇以南的甘德尔敖包上。登上甘德尔敖包,一眼就可以看到这座蒙古包式陵墓,它雍容大方,巍峨耸立,分外壮观。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室,八白室就是八座毡包组成的祭祀物。其中有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的灵帐,成吉思汗曾用过的金马鞍,用来祭天的宝日温都尔奶桶和弓箭神物等。除八白室外,成陵内还供奉着古代蒙古军队的大旗——苏勒德。多少年来这里祭文长诵,圣灯长明,人们怀着无限的敬仰缅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陵却并非成吉思汗真正的葬地。
成吉思汗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通线,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据史书记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战西夏时病逝。从公元1228年就开始了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那时放在白色毡帐里的只是成吉思汗的塑像,并不是他的遗骨。实际上,成吉思汗的遗骨被葬于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名为大鄂托克的地方。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其子窝阔台为纪念先父,将成吉思汗遗物置于白色毡帐进行供奉。到元世祖忽必烈时规定了有关祭祀的详文细则,并颁布圣旨,成为元朝的国祭。《马可·波罗游记》曾记载大都城内有八大白室。
随着政权的更替,八白室辗转迁徙,行遍万里草原,成为各部族争夺的焦点,一度八白室曾被其他部落所控制。到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其三子巴尔斯博勒特战胜了叛臣满都赉阿哈拉,将八白室夺回家族手中,于是八白室才稳定在鄂尔多斯地区。
清朝年间,八白室迁到了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从此才有了有关成吉思汗陵的记载。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华北大部分地区。1938年10月,内蒙古归绥、包头等地相继失陷。日本人敏感地意识到,要想征服蒙古族人必须夺取成陵八白室。
日本人占领包头以后,派了一个叫内田的日本人到鄂尔多斯,他胁迫各旗王爷要将成陵迁到包头。当时的沙克都尔扎布王爷召集王公们商量对策,大家表示成陵决不能迁到包头,为了安全起见,最后决定将成陵迁往甘肃兴隆山。
1939年6月9日,成陵踏上了西迁的漫漫长路。当时的《旅行者》杂志这样记述,成吉思汗的灵柩是在鄂尔多斯蒙民的泪海中离开伊金霍洛圣地向前进发的。灵车途经延安和西安时,国共两党都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1949年成吉思汗陵又从甘肃省兴隆山迁到青海省塔尔寺。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族群众的请求,派出迎陵代表团,将成陵迁回故地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主持了祭祀。
1956年中央政府又拨款新建了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成陵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定居下来。1982年成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成陵已成为鄂尔多斯最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成吉思汗陵不仅是属于蒙古族人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10.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它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供县、府学考试之用,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科举考场。
提到贡院必然要提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五分之三和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那么江南贡院是怎样形成的呢?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与会试于此。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里仍留做乡试考场。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形成一座占地30余万平方米,仅考生号舍就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就有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江南贡院在历史上是中国最大的考场,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是这里的考生,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都曾经在这里做过考官。民族英雄文天祥、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等都曾是这里的考生。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每一次要考3场,江南贡院的考试叫做秋闱。当时南京秋天非常炎热,考生们要在这样炎热的考场里面考上9天9夜,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相当艰苦。
在贡院博物馆院子的两侧有一排排巷道组成的小房子,这一间间小小的空间就是历代学子考试的地方,叫做号舍。号舍中的承板上板为桌下板为床,躺在上面连腰都伸不直。在这窄窄的巷道里,有的人从青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垂暮之年,因为这里是通往光宗耀祖、荣华富贵的捷径,所以再苦也要坚持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考场中营私舞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江南贡院曾经发生过一起飞鸽传书案,当时有一个考生家里训练了一只非常有灵性的鸽子,这只鸽子到晚上就飞进来找到这位考生,考生就把考题密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去,家里面请了许多答卷高手,为他来答题,答好以后也用很小的纸片密写,写好以后再让鸽子送进考场,为了告诉考生你不要抄漏了,就在下面注了几字“背面还有”,哪知道这个考生照抄不误,这样一来就被考官发现了。还有一本书叫《增广四书备旨》,书虽小,内容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这本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调查后,确认为中国现存10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惟一发现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书。然而,由于考场舞弊在当时处罚制度非常严厉,轻则示众,重则杀头,所以在这样严厉的制度下,舞弊现象是很少发生的。
经过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自清朝末年慈禧颁诏废除科举后,在民国初期拆除了大部分建筑改为市场。1989年,我国惟一反映以中国科举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在其原址上诞生。馆内至今存有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院碑刻”23块,以及明代建筑“明远楼”、“飞虹桥”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充分展现了中国悠久的科举文化。
11.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朝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对传播中华文明和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
始建于公元484年的嵩阳书院,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的名字叫嵩阳寺,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更名为嵩阳观,为道士所占据。公元951年,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后,这里开始了有人讲学传教的历史。到了宋仁宗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5年,才正式更名为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脚下,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早在北宋时期,它就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书院”。嵩阳书院的主要职能是:藏书、供祀、讲学,而讲学是书院的核心。
嵩阳书院之所以成为全国四大闻名书院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在此讲学,同时由于那时登封离北宋的京城开封比较近,所以有很多儒家的弟子来到这里求学,他们把儒家的思想再通过这个地方传播到全国各地,因此这里一直是历代儒学名家传播儒家理学的重要场所。
古代的中国,由于连年兵乱,社会动荡,大部分官办学校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大批有远见、有学问的博学之人,为了躲避战乱而隐居深山,嵩阳书院正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登封又是中国古代皇帝尧、舜、禹等先人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因此当时许多信奉儒家之道的文人墨客,纷纷聚集到了这里。他们当中著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这些不得志的文人,由于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的朝廷统治者有很大差异,因此他们只好在这清幽的嵩山脚下,独辟一方天地,研究传授自己的儒家理学。
在嵩阳书院,产生出来的最有影响的是“程朱理学”。“程朱”是指当年在书院里讲学的宋代儒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最初在皇宫里面任过教、当过官,有一次皇帝在游玩的时候,走到小河边,发现一棵树,随手把树上的树枝折断了,然后程颢就批评他不应该把树枝折断,他讲出其中很多的道理。从这一点来说,理学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规范的。由于继承了孔孟学说之大成,以“理”为核心,主张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的一切行为和道德进行严格的规范,后来人们将这一派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对中国宋代以后的文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管理方面,书院办学的经费主要是官办自筹,像书院里的一些土地和贵重书籍,大部分是由几位皇帝和社会上的重要人物与历代的文人墨客多次捐赠所得。书院里学田最多时达1750多亩。每年书院的学田收入都作为购书、修缮建房、教师薪俸和学生补助等费用。
千百年来,嵩阳书院还积淀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书院门外的大唐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块石碑雕刻精美,笔法遒劲,号称为嵩山地区的石碑之王。院内的两棵汉封将军柏,不仅有着动人的传说,而且还为书院增添了一份浓郁的人文色彩。
清朝末年,学堂制取代了书院制,由此嵩阳书院也结束了它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12.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宫殿楼阁在内的建筑共786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表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另外由于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所以称做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传说有9999间半,只比天帝的10000间少半间。据现代古建筑专家的科学统计,故宫大小宫殿、堂、楼、阁等共有房屋8700多间。然而,由于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它最大的灾难便是火灾。因此紫禁城在明、清两代,曾有过几次毁灭性的火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