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是学校的“首席管理者”,是学校一切事物规划和开展的总工程师。好思想成就好校长,校长的思想源于实践。
在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校长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经营成本、经营文化、经营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
在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校长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将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成为引领学校向上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作者寄语
校长要学会“三个整合”
作者心语
自学校实施一费制后,基层学校每花一笔钱都先要进行月申报审批制度,月末报销审查时依财务制度办事。此外,对于部分项目支出,每年都有严格的经费规定。作为校长,学校在实施一费制后,应该怎样精打细算,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办学呢?我认为,校长要转变观念,学会“三个整合”。
校长应该如何应对“一费制”后学校的经济运转呢?笔者认为,校长要转变观念,勤俭办学,学会以下的“三个整合”。
一、整合思想
学校勤俭办学,单纯依靠校长一个人或者是凭借中层行政几个人的力量,“孤掌难鸣”“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很难成气候的。“聚沙成塔、聚流成河”,全校教职工人人节约一点,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校长要学会“整合思想”,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勤俭节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政策要讲明。校长要向全体教职工传达国家“一费制”政策,让大家明确学校经费管理办法,消除个别教师认为学校有“小金库”的猜疑,做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其次,校务要公开。校长要每月公开学校经费开支情况,接受大家监督与管理,让广大教职工知晓学校经费何去何从,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营造“人人都是学校主人”的良好氛围;再次,“好处”要分享。学校万众一心、“节衣缩食”省下的经费,要用之于教师的培训,以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面,这样才能使大家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体会“当家做主”的自豪感,从而使勤俭节约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二、整合智慧
虽然大家在思想上是统一认识了,但是,究竟要如何应对“一费制”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单纯由校长一个人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或者是由中层行政人员几个人聚在一起“酝酿”也是势单力薄、微不足道。校长要学会“整合智慧”,发动集体力量,整合集体智慧,找出最好的应对办法,让学校的勤俭办学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设立“建言献策”箱。让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学校资源浪费的源头,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之成为校长的眼睛和耳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学校的浪费现象;其次,组织“追问式”研讨。比如,学校要开展某项重大活动,校长组织大家就如何“用小钱办大事”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然后选定其中的最佳方案。之后,大家再围绕最佳方案进行不断地“提问题一找出解决问题方法一提问题一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追问式”研讨,并最终生成方案,使活动经费的使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真正达到“花小钱做大事”的目的;再次,校长还要懂得“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鉴其它学校勤俭办学和应对“一费制”的好做法为自己学校所用。但是要注意立足学校实际,“因学校而宜”,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办法,以免“水土不服”;第四,设立“金点子”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学校要把“外出培训”、“物质奖励”、“政策倾斜”、“精神鼓励”等作为“金点子”奖项,充分激发教师“出点子”的积极性,让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寻求良策,为学校分担解忧。
三、整合资源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配备了大量的师资、功能教室、硬件设施、日常办公用品等应有尽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是否正确、合理的使用直接关系着学校财政的运作情况。因此,校长还要学会“整合资源”,发挥学校资源的最大用处,实现学校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首先,整合人力资源。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任课情况,安排教学任务较轻的教师负责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油印室等后勤管理工作,从而为学校省下一笔可观的用以聘用后勤工作人员的支出费用。同时,学校还可以发挥在职教师个人专长,弥补师资短缺的需要。比如,某校一名语文老师,其书法、绘画等作品常常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其专业水平甚至要超过一般的美术教师。因此,该校用其所长,除了语文教学外,还让他兼任几个班级的美术教学工作,既解决了该校师资不足之急,又节省了财政的支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整合学校的办公资源。举个例子,有些学校为了提高空教室的使用率,将学校教师分散到各个办公室。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任教学科和任教年级等情况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样一来,不但有效降低了学校的电费等项目的费用支出,而且为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为他们的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原载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年第4期)
校长要学会“拜把子”
作者心语
任何产品或企业的品牌都不是自封的,而是要经过多方验证、认可才能形成。对于办学而言,加强交流能增进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成果的深入了解,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此,校长要学会“拜把子”,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以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学校办学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和孤芳自赏,而是应该加强学校的对外交流,让广大师生在与外校师生的学习与交流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促进成长。因此,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要学会“拜把子”,主动走出去推销自己的学校,加强与其它学校联谊活动,并选择一些学校作为自己的“姊妹校”。
或许有的校长要说,其实这项工作我们都已经在做了,并且做得轰轰烈烈,每学期都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难道这还不够吗?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浅层次的、表面上的、礼节性的交流而已。它的确也能取得一些成果,但毕竟都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很难形成气候,其与笔者所谓的“姊妹校”的功效大相径庭,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近几年来,我校除了与周边学校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之外,还与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或者是学术团体建立良好的“姊妹”关系,据我校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建立“姊妹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盘活了学校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姊妹校”常来常往,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年轻新学校的活力的撞击和牵引,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润泽,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的传递和浸染,海外学校不同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使学校不再是固步自封,如一潭死水,而是更加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其次,激活了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姊妹校”教师之间的温情互动,亲密交往,教学资源的交流与互补,教学技艺的切磋与提升,让广大教师充分享受教学资源的富足,深切感受成长的愉悦与幸福;再次,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姊妹校”定期和不定期的学生互动交往,良性的比学赶超活动,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与支持,让广大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友情的可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每一次在与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外或其它地区学生的短暂相处之后,在即将分别之际的依依不舍之情,让教师及家长无不为之动容,感慨于校长“拜把子”结交“姊妹校”带来的丰硕成果。
当然,校长“拜把子”并非“饥不择食”、盲目结交,也不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知己知彼”。校长要从自身学校的办学时间、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等情况出发,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分析了解自身学校需要与什么样的学校结为“姊妹校”。并且还要深入调查了解其它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才能真正达到“拜把子”的目的,否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其次要“多元结合”。校长要根据学校所需,与不同类别学校“拜把子”,比如说我校地处城市,从而选择与农村学校结交,使广大教师深入了解农村学校教学情况,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广大学生亲密接触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习农村孩子质朴的生活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我校还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等情况与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学校结交,让教师学习他人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分享“姊妹校”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让学生常常得到能与海外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交流机会,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再次要“行动研究”。校长“拜把子”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而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姊妹校”对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说,我校与新加坡美亚小学等“姊妹校”签订协议,制定详细的交流方案,定期师生互访,密切交流与合作。近几年,我校除了与附近几个“姊妹校”的亲近交流外,我校每一年都要接待几个海外“姊妹校”来校进行为期一星期或者是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与交流活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与交流中不断成长。
总而言之,校长“拜把子”结交“姊妹校”的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校长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校长办学不能“坐井观天”、唯我独尊,而是要学会“拜把子”,善于为广大师生牵线搭桥,创建平台,加强与其它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因为只有这样,学校的师生才能够更高、更快的成长,学校也才能够更加稳定、健康的茁壮成长。
什么是学校特色
作者心语
我有你没有,这就是特色吗?每所学校都能成为特色学校吗?有了特长生,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拥有别具一格校园环境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办学的优势就是特色吗?哪个先提出来,就是哪个的特色吗?基于当前许多校长对“什么是学校特色”的一知半解,在此谈谈学校特色的主要特征。
学校特色是学校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在办学者主体努力追求之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方面,甚至超越其他学校并为社会所公认的独特品质。学校特色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反映学校自身特点、经由学校长期努力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实践行为。学校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科学性
学校特色的打造和形成不是校长闭门造车、我行我素的学校管理实践的产物,而是坚持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学校在规划和实践探索中的产物;学校特色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基于学校生存、发展和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的办学实践,学校“特色”离开了学校发展需要,其特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能称之为“特色”了;学校特色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它关注学生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学校特色的形成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以点带面,实现整体优化的过程。
二、独特性
特色就是个性,个性就是特色。学校特色是在具备了一般学校都有的共性的东西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追求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想境界;学校特色是学校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特殊性是其核心因素,是独有的、非一般的、特殊的、具有个性的,是一事物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关键所在;学校特色是学校个性的张扬,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特色好比是企业里的拳头产品,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向外界推销和宣传自己的一张“名片”;学校特色的独特性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轰动效应,是同行学习的榜样,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同、社会的认可和媒体的称道。
三、稳定性
学校特色是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项目的长期保持和发展。稳定性是学校特色成熟的标致,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一朝一夕而成,它需要经过长时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打造才会形成,是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学校特色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一致认同,因此,学校特色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得到保持和不断地发展。
四、普遍性
学校特色具有独特性,但不是唯一性。上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就有很多要打破“千校一貌”、“万人一面”的呼声,打造学校特色已经逐渐成为全国各中、小学校长的共识,并付诸于具体的学校办学实践。学校特色冲破了“千校一貌”的局面,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在延伸和不断发展。学校特色不存在垄断和占有,它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不是说有特色的学校的“特色”是唯一独特的,是其他学校不可打造和发展的,如果说有一个雷锋小学,那么它的精神资源同样能够为雷锋中学所共享,也可以打造成同一特色的学校。所以说,学校特色是任何学校都可以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积淀和不断锤炼,都有可能打造出自己的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特色具有普遍性意义。
五、多维性
学校特色不是单纯指学校某一项目或某一方面的特色,学校特色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制度、学校管理、学校环境、校园文化、学校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的学习、学校当地的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自主配置教育资源,自主研发教育参考资源,从学校所在的区域特点出发,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充分挖掘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某一项优势教育资源,并持之以恒努力打造,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满足学校、社会和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六、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