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苗苗
“生命阳光最温暖”,熊应发和林安群这对盲人夫妇,并不知道有这样一句歌词,但他俩那几十年艰难人生的深切体验,恰恰是这句歌词的最好注脚。
在黑暗中生活的盲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并呼唤着生命阳光。
熊应发原本也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只因三岁时患了一场眼病而无钱医治才失了明。黑暗与光明仅隔着一双眼睛,失明的他从此只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该上学了上不了学,他每天上午和下午总是站在自家门前的土路上,支起耳朵,用心地倾听同村孩子们上学去或放学回家时那欢快的脚步声。孩子们开始有点怕他,后来就不怕了,还编了顺口溜取笑他:“熊瞎子,吃白米,白米吃不成,吃个狗抢屎。”受了委曲,两只空洞的眼眶也涌满了泪水,他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妈——”,一边向家门扑去……母亲闻声赶来,将摔倒在地的他扶起,拥进自己怀里。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他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母亲用一双粗糙的手抚摸着他的头发声泪俱下地说:“我的乖儿子,你要晓得瞎子也是人,是人就要活出个人样来让别人瞧瞧!”从那以后,熊应发似乎才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母亲的百般呵护下,他开始正视自己,艰难而努力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成年的熊应发虽然有母亲相依为命,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仍感到十分的孤独,总觉得生命中少了些什么。多想有个家,一个温暖的属于自己的家,这是发表自他内心深处的热切期盼。29岁时,命运开始向他露出微笑,这一年的夏天,他与邻村的盲人林安群结为夫妇。结婚后,夫妻俩开始作另谋生路的打算,因为他们不想让年事已高的母亲再没日没夜地拼命操劳了。一位好心的盲人师傅收了他作徒弟,师傅深知盲人学艺不易,求生更难,所以在教授技艺时对他特别用心。他心灵手巧,又勤于苦练,不到半年时间便学会了拉二胡、唱小调、摸书、识币、打卦等一类必须掌握的工夫。出师那天,师傅将他所交的300元“拜师钱”送还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你要多多保重自己。这钱你带上,也是当师傅的一点小意思,一路上好作盘缠。”面对师傅,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面感谢师傅的大恩大德,一面磕头如捣蒜。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当人们将他从地上强硬拉起,只见他额头已被渗出的血染红了一大片。
出门在外,盲人比起正常人来不知要艰难多少倍。衣食住行样样都是拦路虎,然而为了求生,熊应发和林安群夫妇不能不硬闯三关。坐车赶船走路,眼前一团漆黑,除了别人的帮扶外,全靠一根竹竿探路。吃食店吃不起,就背上煤油炉和碗筷,卖来米、面和便宜的小菜,自己煮着吃。住旅栈,大多是在屋角走廊搭地铺,以便减少店钱。身上穿的,只要能保暖,不可能再讲究其质料、式样和新旧。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以卖书求生,而从不白白地向别人乞讨。1973年他们开始辗转于重庆、涪陵、万县、宜昌、长沙等市县及乡镇的大街小巷,靠摆一个小书摊的微薄收入糊口。浪迹四方,在他们的记忆中,虽然尴尬事不少,但遇见的好心人毕竟更多。这些人中,有服务周到的售票员,有嘘寒问暖的老板娘,有解人急难的民警,有真诚相助的记者……一次,他们在大街上突然遇上了大雨,正无计可施时,一位小姑娘将雨伞遮了过来,而自己的身体却淋在雨中。他俩凭感觉知道了眼前发生的事,急忙推让,但小姑娘坚决不肯。他们问小姑娘为啥要这样做,小姑娘的回答很简单:“我爷爷也是残疾人。”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没有忘记残疾人!
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熊应发和林安群仍在继续着他们艰难的人生之路。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相助、深切的关爱和无私的牵挂,无疑就是生命的阳光。这两位盲人既是不幸的,也是有幸的,因为,他们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他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了生命阳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