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可以举出一个很好的例子来:
有一天傍晚我正游览上海时,和春明书店里友人闲谈,忽见店伙抓住了一个年轻的学生,努力地拉他进去,别位店伙还在他背上用拳殴打,他却拼命地挣扎而不肯进去,口中轻轻地说着请求的话:“对不起,我下次不敢了,请放了我!”可是,他一个人的挣扎,无论如何敌不过几个人的推和拉,终于把他拉进了里面的办公室去。因为办公室的职员大都回家了,所以几个店伙严厉地询问他偷了几次书。他只是颤抖着说是初次,还请求放了他。我为看热闹也走进里面去,因此也问他做什么生意的。他说他是学生,是“某某中学的校长是否就是某先生?”“是的。”“某先生是很严厉的,我认识他,某某中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我就问他:
他说:我说:他如果知道有他的学生在外面犯着偷书的勾当,他将怎样地发怒,他势必立刻把那学生开除了。你叫什么名字,你是不是真的是该校的学生?”他告诉了他的名字,并且承认确是该校的学生。我又问他既是该校的学生,为什么身上不挂该校的校徽,恐怕是冒充该校的学生吧!他说确实是该校的学生,校徽放在校中,他还是校中的寄宿生。我因此说“:那么,我打电话给你的校长,让我问他一下究竟有没有你这名字的学生?”他流着眼泪,“可以的,说道:但希望能替我留些面子,不要告诉校长我在这里犯了过失。”我说:“可以的,你放心,我决不在你校长面前告诉你在这里的行为,并且我不但现在不告诉,将来也不会告诉的。”于是,立刻一个电话打去,一问确是有这学生的,而且说学生现在出去了不在校。问有什么事吗?我回答说:想请他接电话,“没有什么事,因为我是他过去的老同学。”这样我立刻把电话搁断了。
于是,我又对那学生说了一番夸奖的话,叫他写一张悔过书算了。可是,那学生听着我的夸奖,眼泪不断地流下来,竟很伤心地哭泣了。我就安慰了他一番,说:立地成“佛家讲的“放下屠刀,佛”,一个人是不能没有一些错误的,一时糊涂,事情就做错了。不要说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就是入世很深的老年人,因一时糊涂而做错事也是难免的。今天做错事,今天就悔悟,明天就可以成为一个万人钦仰的圣人。所以要写一张悔过书的理由,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史上记着一笔,为了以后时时警惕自己。”然而我这样的安慰,他竟涕泗滂沱地哭泣,手里拿了笔,竟是羞愧得写不下去。于是我再安慰他,叫他不必为了这一些错误而伤心,这悔过书不必写得怎样,只要写自己一时糊涂,有了不端行为,以后永不再犯。而且这悔过书也不会送往校中,留在此地店中的,以后,读书好好用功,将来做一番大事业来洗涤掉今天的过失。他一面涕泗滂沱,一面照我的意思写了,于是我再奖励他一番,说他文笔又怎样清秀,词句又怎样清楚,叫他不必悲伤,好好地回去。他就十分感激地道谢而去了。过了两个月,我曾到他校中,问起该学生功课,据说近来很是用功,成绩不错。
我想,如果当时不管一切,把他送进捕房,他势必被法院判决拘禁几天,同时,学校也会把他开除了,这样,那学生的前途便完全牺牲了。我有一天到法院中去旁听一个朋友的案件,见到法官在审判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知道该小孩在半年之前曾经犯过某种案件,因为他还不到判罪的年龄,所以被判受两个月的感化教育。现在是重犯了,所以被判受五个月的感化教育。我想,他不久必定要三犯四犯,如果不使他向上,他自然自暴自弃而终于导致不可收拾。
我们应该记着,我们应该规劝人家努力向上,不要使人家自暴自弃!
八平等待人尊重对方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无时无刻不在维护自尊。俗话说,人的心灵很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我们规劝人家,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来保护他的自尊心,他并不认为我们送的是雨露。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平等待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规劝人家,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也就是观点不正确,那还要劝什么人呢?所以,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地。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势必引起被批评人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地,还生了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
“请刘燕同学回答问题!”刘燕:
“我不回答你!”老师:你声明不回答我的问题,你能“刘燕同学,必定有原因。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让我分析一下吧: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方使你这样呢?”
刘燕:“老师,没有,没有的事。”
老师:我想你也不会有意出我的丑。让“既然我还称职,那么,我猜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认为,不外有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提得过于浅薄,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是这样吗?”
刘燕:
“不,不是。”老师:“第二,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刘燕:
“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回答的现实,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刘燕:“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平等待人,尊重对方,心平气和,严于律己,消除了对方反感的情绪,打开心扉,终于说出了为什么。如果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大;因为她失了面子,不会轻易地认错的;老师势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甚至课也没法往下上了。
九心理相容对症下药
要想开导说服人,不能只从主观意图出发,只顾自己说,要从对方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对症下药。使对方的主观感受经过思考加工后,表示赞同或反对,或二者兼而有之,与对方求同,才能唤起对方的呼应,心理相容了,思想才能共鸣,才能说服人。说理一定要寻求共鸣,争取心理共鸣。讲一个“黄老汉是怎么被说服的”故事:
60岁的黄老汉一只眼失明,其妻双目失明,讨得一女,生活十分困难。一天,老汉吵着要搬家,几经盘问他才说:“我这个家,三口人三只眼,毛病出在我住的地方“风水”不好。我家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什么人家能经得住这“沉沉”的东西左右挤夹呀!再住不去,非把我老黄家压“黄”了不可!”支书批评他,他也不听。一个30多岁的妇女劝他道:“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搬啥家?若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那个福窝窝呢!”
“福窝?”老汉怔了,“那是祸坑!”
“你老听我说嘛!东邻姓陈,西邻也姓陈。你知道吗?那是文武大臣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皇帝”。放心过吧,好日子在后头呢!”
“侄媳妇,这话当真?”
“这不明摆着吗?你们老两口才一只眼,你那宝贝凤丫头一人就两只眼!比你俩强吧?她又聪明,又伶俐,黄凤黄凤,是村里的凤凰,龙凤呈祥的意思嘛!遇上如今这好政策,用不着几年,凤凰双翅一展,任你东邻西舍再“沉”,也休想压得住呢!
我说黄大爷,这是福地!别人就是想住,想有个文臣武臣保护着,只怕还没有这个福气消受哪!”
“好,侄媳妇,你算说到我心坎上了!”黄老汉很高兴,从此,再也不提搬家的事了。
这个故事很风趣有意思,黄老汉明明是迷信,用科学的道理说不通。这位妇女采用心理相容的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把话说到了黄老汉的心坎上,对症下药,说服了老汉。从心理相斥到心理相容,其实质还是让对方通情达理。说服教育只能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而心理相容,对症下药的过程,恰恰是实现这种自觉自愿的过程。我们不论说什么理,说服什么人,都要依循对方的心理轨迹步步深入,将自己的观点逐渐熔铸在对方的心里,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