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在无数次行动中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非凡能力:目标未出现或者时机不成熟时,他们往往会按兵不动,耐心等待,而一旦任务条件具备了,他们便会如饿虎扑食般迅速行动,一招制敌。
机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能把握机会。因此,我们要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一旦机会出现在面前,千万别犹豫,抓住它,就能成功。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证据。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攻下了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此时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全蜀上下却并未归心。益州一胜,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这个天赐良机不应当错过。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日后就难以消灭了。
不过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刘备此时刚刚夺取胜利,必然军力旺盛,士气高涨;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然而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此时坐壁上观的孙权便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而是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
面对这样的形势,曹操认为应当适可而止,按兵不动,审时度势,见好就收,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后来的事态发展,的确如此。无独有偶,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一个善于捕捉机会的人。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一直在韬光养晦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当时东、西突厥强盛,经常出没袭扰太原地区,为解后顾之忧,李渊用十分卑恭的口气亲自给突厥写信求和,并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援助。
得知这个消息,李渊的手下,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李渊赶快登上皇位。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仅没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旗易帜。
这样,在突厥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就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不再随意侵犯,并有条件地给予了支持;而在隋政权看来,虽然怀疑到李渊身藏野心,但毕竟打着“尊隋”的旗号,因此,除了做一些少量的防御布置外,从未对李渊发起过主动的攻击围剿。
还有一点就是,李渊的“尊隋”旗号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李渊新立杨侑为帝,朝廷官僚会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涌入李渊部队。李渊便乘机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起来了。
不过,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是幼苗的时候,把苗根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风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悉心保护,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而等到时机成熟,李渊便离开了隋朝这棵“大树”,建立了唐王朝。
李渊正是依靠冷静的思考和敏锐的眼光,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关中,在乱世中迅速壮大了力量,他对机会的捕捉和把握真可谓独具匠心。
只有懒惰的人才会去抱怨上天不给机会,而勤劳的人永远不停地奋斗着、努力着创造机会。对于强者而言,碰到的每一件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机会,都会让他学多更多有用的知识,都会使他们的能力更加突出。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美国运输业巨头、著名企业家科尼里斯·范德比尔特在汽船行业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认定自己要在汽船航海方面发展事业。他的这一决定使家人和朋友十分震惊,他竟然放弃了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到当时最早的一艘汽船上去当船长,年薪仅有1000美元。当时,富尔顿已经取得了汽船在纽约水面航行的专有权。但范德比尔特认为,这项法令不符合美国宪法的精神。他一再要求取消这个法令,并最终获得成功。不久之后,他拥有了一艘自己的汽船。
在当时,政府要为往来于欧洲的邮件付出大笔补贴,然而,范德比尔特却提出他愿意免费送邮件并提供更好的服务。他的这一请求很快就被接受了。依靠这种方式,他很快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客运和货运体系。后来,他预见到在美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铁路运输将会大有作为。于是,又积极投身于铁路建设中,为后来建立四通八达的范德比尔特铁路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做好准备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谁先抓住了机会,成功将属于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埋怨自己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即使机会近在眼前,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抓住。机会总是存在的,只要你善于捕捉,它往往就在你周围,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去面对失败。
我不会为了给别人让路而损害自己,也不会因为放弃权利而给自己带来毁灭。遇上机会时,我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大踏步地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