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鉴赏】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上任,在黄州把家小安顿下来后,过江到鄂州来游玩。由其弟苏辙所撰的本文可知,苏轼正是从西山之游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经典句章】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原文】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渚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后,在长江边上建了一座房子居住。齐安没有名山,而长江以南武昌的群山,险峻弯曲,山涧幽深,山谷树木茂密,里面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靠着山,面对山谷,在遮天蔽日的松树、栎树丛中,静悄悄地与世隔离,没有车来这里。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水缓缓地流,子瞻便拄着拐杖,带着酒,乘着渔船向南横渡长江。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爱游玩,听说子瞻来了,他们只用幅巾裹着头发,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相互提携,绕着小路而上,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直到精疲力尽时才休息。他们扫开落叶,坐在草地上,相互斟酒慰劳,过得很开心,忘记了返回的时间,往往在山上过夜。子瞻就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然而打算到西山寺去,就要从长着松树柏树的林子里经过,小路弯弯曲曲很少平坦的。游玩的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他们背靠着怪石,在茂密的树荫下乘凉,向下俯视浩浩的长江,仰望高峻的山峰,从旁边看看四周溪谷,风云变化无常,森林山脚的对面都呈现在眼前。有一个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窄小,不能容纳众多的游客。在它的旁边有几十棵古树,其中大的要有一百个人才能围住,高达千尺,不能用斧头砍倒。子瞻每次走到这里,总要久久观赏。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下起了雷雨,拔走了其中的一棵,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的地基就可以扩大了。子瞻与客人一同进山观看,笑着说:“这是老天要成全我建一座亭子啊!”于是大家一起修建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具备,子瞻对这件事感到很快乐。
以前我年少时与子瞻一起游玩,如果有山可以攀登,有水可以畅游,子瞻无不先撩起衣裳走在我的前面。假如有不能到达的地方,他就几天不高兴。当他轻快飘忽地到了一个地方,一个人逍遥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游玩,采摘林间的鲜花,拾起山沟里的野果,舀起溪水饮用时,见到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天下的欢乐无穷无尽,而适合自己心意的最叫人喜爱。在他得意的时候,万物都不能与他交换这种快乐;等到他满足的时候,没有一次不畅快地讥笑自己的天真。好比所吃的东西,杂乱地摆在面前,饱餐一顿后又一同化为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他于心无愧,外人又无从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里吧!这便是子瞻之所以如此快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