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6—1641年),原名徐弘祖,自号霞客,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官。
徐霞客童年上私塾时,即对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盲目地相信前人的著述,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前代的人错了,后代的人也跟着错。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在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中,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提出了为什么长江比黄河长,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的疑问,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徐霞客从22岁起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花费三十多年时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以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完全是徒步跋涉,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对地理的爱好,这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后期的西南地区之行,则在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与记述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发育规律。他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纪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徐霞客通过考察,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徐霞客突出地理学贡献是他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广阔、发育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这一带游历考察了3年时间,并做了详细的日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各地区间喀斯特—地貌的差异、各种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都有详细科学的记述,因而他的游记成了世界上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考察的文献。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形成喀斯特—奇异地貌的重要原因。由于发育的时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缺乏风化物质,无土壤覆盖,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争奇斗胜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带则不同,它是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音yīlǐ,意思是曲折连绵),忽石峰数十,似锥处囊中一般。用现代地质学的术语说,桂林、阳朔一带体现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盛时期的特征,柳州西北一带体现的则是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晚期的情况。可见,徐霞客的观察是很准确精细的,他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的分类基本一致。喀斯特—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足迹所到之处,他总要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对岩洞、石钟乳的结构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喀斯特—溶于水,从喀斯特—中滴下的水蒸发后,喀斯特—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写有许多名山游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观察力的敏锐、词藻的细腻优美,忠实地纪录所见所闻,不仅是对风光景致的形容,更有对人文的关怀感叹。或许徐霞客无力让时间的洪流停止不动,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是他却以自己的方式使部分的历史面貌得以流传。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