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法国地质学家。1861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德吕瑟内姆,1884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又用3年时间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897年迁居巴黎,在巴黎大学地质系任教。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对地槽学说的新发展和对地史学研究的奠基性贡献。
19世纪中期,美国学者霍尔和丹纳最早提出了地槽学说,他们主要认为地槽沉积物是大陆边缘浅水中形成的。就在丹纳1873年发表大作的同时,1872~1874年英国考察船“挑战者”号在环球航行中,从深海底打捞出放射虫软泥。1875年,瑞士地质学家徐士经深入研究后指出,阿尔卑斯地槽侏罗系地层中的含放射虫硅质岩完全可以与现代深海沉积的放射虫软泥相对比。1897年,法国科学院院士贝特朗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1900年,奥格发布了“地槽系和大陆区”的论文。他不仅同意和发展了徐士与贝特朗的观点,而且把地槽学说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他第一个将地槽和大陆(陆台)区分开。他通过对沉积相的分析,对丹纳等人所谓的地槽沉积物是浅水成因的结论提出怀疑,他认为地槽系不是位于大陆的边缘,而是位于两个大陆之间;地槽沉积不仅包括浅水沉积,而且包括深水沉积(如上述放射虫软泥硅质沉积)。他论证了地槽在沉积物堆积的同时就有上升作用,并把大部分仍处于水下地槽内的上升地区叫做“地背斜”。他进而提出,在第一级原生地槽中,由于地背斜的出现而分出第二级次生地槽,即“地向斜”。他把包括地背斜和地向斜在内的地带称为“地槽系”,以别于“大陆区”。他把全球表层划分为地槽系和大陆区两大构造单元。地槽系按时代先后分为古生代地槽系、中生代地槽系和第三组地槽系,并可在世界地图上予以标示。他认为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五个大陆区,即:北大西洋、中国-西伯利亚、非洲-巴西、澳洲-印度-马尔加什、太平洋,各大陆区之间,则是具有深海性质的地槽系。他又借助古生物地理分布论证了地史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古陆,指出太平洋古陆和北大西洋古陆现已沉入海底。
奥格引用全球地层资料论述了地史中的海水进退规程,他认为地槽系内海水进退与褶皱作用明显相关,地槽系内的地背斜隆起引起旁侧大陆区的海进,相反,地向斜的沉降引起旁侧大陆区的海退。以后人们称这观点为“奥格法则”。
在1907~1911年发表了两卷集《地质学专论》,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地槽系的理论。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完成了三卷巨著《地质学教程》,成为地史学的经典教科书。苏联学者米兰诺夫斯基在把克列涅尔和卡依泽尔的旧地史学教程与奥格的新著相比较时,评价道:“二者之差不亚于杂货店与科学博物馆之差别”。奥格于1909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917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在法国尼德布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