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洪堡(1769—1859年),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19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足迹遍布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在他走过的地方,只要是山他就攀爬,只要有草他就采摘。他不怕艰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学识。他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涉猎的领域又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山,美国的湖泊与河流,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以至于月亮面上的山等等。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兄长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于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了不少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亚历山大·洪堡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千米。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
洪堡不仅在科学考察方面,而且在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他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根据前人和自己所测定的世界各地温度,于1817年第一个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因此使同纬度各地的气候得以互相比较,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的差别才因此得以显示。他还把植物的分布和当地的气候和土壤联系起来,提出植物如何受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把植被依景观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为16个区。这样强调环境虽不免失之于偏,但在科学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进了植物地理学这门新科学的建立。
洪堡在地磁学的贡献非常巨大。在西伯利亚的旅行中,他对圣彼得堡起直至阿尔泰山沿途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均作了测量,并强调俄国应在圣彼得堡建立地球物理总台,和在全国组织地磁与气象网的必要性,说这样做将惠赐人类以无穷的好处。这一建议不久即见诸实行。俄国当时为了与毗邻地方比较起见,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京俄国教堂中也建立地磁气象站,实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气象台和地磁台。台中记录从1841年—1882年,除两度停顿外,均继续不绝,记录了我国19世纪最可宝贵的气象和地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