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是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改成的。在著作即将付梓的时候,我想起了在四川大学学习的日日夜夜,想起了导师曹顺庆先生对我的教导,想起了师兄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一切都恍如昨日,令人好生感叹。
川大三年的学业修炼中,曹师顺庆先生和师母蒋晓丽先生在学习、生活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我在学术道路上的每一次前行,都与他们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分不开。在此,我想借罗尔纲先生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两位先生的感谢:“师恩如春阳,我好比一株饱受春阳煦育的小草,叫我怎能说得出我的感激哩。”(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
川大三年的学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虽然经济上的窘困多少给我的学习与生活制造了麻烦与阻碍,但学业上的提高和精神上的充实却每每照散了我心间的阴霾,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至今犹忆第一学年的情形,氤氲着诗意的日子和故事仍然历历在目。我们在导师“打通古今中外,跻身学术前沿”的思想指引下,背诵《文心雕龙》,熟读“伊格尔顿”(英文原著),并在课堂之上,为每一个学术话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探究得热火朝天。每周的课堂争辩自然是唇枪舌剑,周末的学术茶座也是议论纷纷。我们或择茶楼一方,或居公园一角,在缭绕的茶雾和馥郁的茶香之间,纵论当今学术的热点问题,探讨话语重建和文论转型的可能与策略。曹门弟子济济一堂,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与学术特长,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中国的,不管文学还是哲学,都要去遨游一番,探奇揽胜,兴味盎然。蒋承勇带我们去见识欧洲现实主义,何云波领我们领略俄罗斯文学大师的风采,刘朝谦帮我们打开汉代诗学的大门,李伟昉为我们揭开哥特小说的神秘面纱,还有钟华的“海德格尔”,唐小林的宗教诗学,程丽蓉的“女权主义”……多少文学的信息在我们思维的屏幕上汇聚、交织,我们的学问也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之下飞速地长进。
蜀国胜地,满是青山碧水,我们学习之余,自然免不了去跋涉。登青城山,游黄龙溪,逛杜甫草堂……在登临之中,我们与灵山秀水展开亲切的对话和交流,山水为我们浣洗掉书斋的陈腐,注入自然的灵性,我们给山水带来了诗章文句,点浓文化的氛围。拾阶而上,笑语喧哗里,不时有吟哦之声。有念“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有诵“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还有人不禁英语一番“Time is not a medium we move in as a bottle might move in a river:it is the very structure of human life itself”。其乐融融,令人难忘。而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每到一处,师兄们考虑我囊中羞涩,一般只让我购买“半”票,有时甚至门票“全免”。这是家庭的温暖和人文的光照,我将铭记之。
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杨先林和儿子张静轩。1998年8月,当我负箧西上,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时,我的儿子还在幼儿园咿呀学语,妻子一个人负担了两个人的工作。时光展转,当我博士毕业时,妻子已战胜了六个寒暑的风霜和数不清的艰难,在她的精心照护下,儿子也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小学高年级。我常常觉得,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有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关照和鼓励,我们的脚步才迈得坚定而执着,生命之路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没有妻子和儿子对我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很难想象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最后感谢我的老师李怡教授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作序,作为当代卓有成就的学者,他提携后学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