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考虑他人的想法
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思想,别人的思想对我们也有影响,有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这样一位教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促使每位学生积极思考,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关于群体行为的抽象理论。
在精心安排的那节课上,教授先向学生们讲解任何个人决定都包括协商、理解群体行为等重要内容。描述完理性行为理论后,他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条。那是一张可以免费换取意大利面的餐券。他说在座的某位同学可以得到它。
教授请班里的每位同学在0~100之间任选一个数字,然后他要求算出这些数字的平均值。哪位同学选的数字最接近全班平均数的一半,就可以吃到那份免费的意大利面。
于是,同学们就暂停了两分钟。大家都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一个数字,然后传送到最前面。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算出这些数字的平均数,然后宣布结果。
当时,有位同学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得到那张免费券,应该猜50或者更小的数字。因为全班的平均数最高超不过100,所以猜50可能会取胜。但是他很快意识到:“周围这么多聪明人,肯定都在想着同样的事。如果他们和我想的一样,就会写50。那么能赢得比萨饼的数字就应该是25。不过在我这么想的时候,八成其他人也会想到。既然他们把数字往小里猜,那我也应该那样做。就这样一直猜下去,到最后,就会猜最小数字为0。但这些猜测都有假设前提,即全班同学的思考过程接近。而且,大家都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最后,这位同学写下了16。
坐在第一排的同学计算学生们的“群体反应”——所有数字的平均值。其他人都在讨论每个人写那个数字之前是怎么想的。教授站在前面,等着结果出来。两分钟后,那位同学宣布:“平均数为22。”有一位女生写的数字是21,因此她猜对了。教授郑重其事地将那张换取意大利面的餐券送给她,大家都鼓起掌来,有几个平常比较喜欢开玩笑的人甚至站起来为她鼓掌。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思想。
实际上,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旦对一组资料进行了思考,则往往每次都会采用同样的思路,这就是所谓的受条件限制的思考,这种受条件限制的思考对创造性思维极为不利。
怎样摆脱这种条件的限制呢?方法只有两个:(1)暂时地放弃;(2)开展讨论。暂时放弃是指把某个问题搁置数天或数周再回到问题上来,原有的联想或部分地被遗忘,或变得淡薄。我们常常得以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设想。再者讨论十分有助于突破固定了的陈旧思路,在给别人,特别是给一个不熟知本学科的人解释问题的时候,必须阐明并详述那些过去想当然接受的方面,这样就不能再采用熟悉的思路。
因此,当我们思考问题,想谋求办事成功时,就需要在考虑自己想法的同时,又考虑他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