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做人的一大境界,也是成大事的一大法宝,需要注意的是,难得糊涂并不是字面上的简单意思,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悟透这一智慧的人必定有所成就。
台湾著名企业家吴三连说,“做事难得糊涂,过分地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由此可见,他信奉的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不便,于是,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用作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元,可天有不测风云,因小孩子突然生病,只好用这笔钱来给小孩子治病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元,可又万万没有想到一位友人急需要借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急用。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做事要假糊涂,真聪明。那么,假糊涂又怎么讲呢?在吴三连看来,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阻碍部属参与表现的机会,想提建议的人也从此不愿意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属想提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要假装糊涂地很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多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细细地品味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做事要假糊涂,真聪明。”可以说是揭示了“难得糊涂”哲学的真谛。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假糊涂、真聪明的不乏其人。下面就来讲两个事例吧!
东汉的刘睦就是故作糊涂的人。他是明帝刘庄的侄子,从小好学上进,读了许多书,喜欢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儒,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志趣不同。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洛阳朝贺,临行前,北海敬王刘睦问前去朝贺的官员说:“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这位官员回答说:“你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臣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
而刘睦听后,却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禀告,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睦说:“你所说的是我以前的情况。我现在的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见了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天除了在王宫与嫔妃饮酒作乐,就是外出狩猎游玩,对正业毫不在意。”
刘睦为何要说出这些话呢?这是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广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聪明的刘睦不得不故做糊涂人,教人说出那番话,实际上是一条假痴不癫、明哲保身之计。
另一个故事则是关于刘伶的。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一个善于假糊涂真聪明的人。刘伶之所以做假糊涂人,是因为他要有所遮饰。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党同伐异,动辄杀人,已是家常便饭,刘伶不傻,当然看得明明白白。正当司马氏倡导儒学时,刘伶却倾慕玄风,大讲无为之化,又同阮籍、嵇康一见如故,“携手入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上既不能保持一致组织上又有敌对之嫌,当然就十分可疑,不堪重用了。刘伶心里明白,便不能不事事小心,处处提防。《晋书·刘伶传》说他“澹默少言,不妄交游”,正是那谨慎小心的表现。他不惜意于文翰,多半也是怕被人抓住了把柄。如果再表现出一副终日纵酒、胸无大志的模样,便更不致引起对手的嫉恨。韬光养晦,此之谓也。
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涂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同样,要想在商界中成大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需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