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诗
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改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有不少好的文章或作品不是作者开始就写得那么好的,而是作者后期改好的。同样,好的诗歌也是不厌其烦,仔细推敲改好的,有许多被传为佳话。
改诗典故中,《一字师》一直被传为美谈。说的是唐代僧人齐己,平生好诗。一年冬天,他写了一首《早梅》,去向诗人郑谷请教。郑谷读后觉得诗写得很好,只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美中不足,如果将“数枝”改为“一枝”那就更好了。齐己当即拜郑谷为“一字之师”。细想,既然是“数枝开”,就说明花开得盛,也就不是“早梅”了。只改了一个字,画龙点睛之妙,主题突出,亦符合生活本身的内在逻辑了。
还有一则故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唐代诗人高适一次路过杭州清风岭,下榻于岭上寺庙里,一时兴起在僧房中写诗一首: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离开清风岭后,后来他途经钱塘江,发现当时的月亮是随潮退而落,钱塘只剩半江水,才知道“前村月落一江水”有误。于是他又特意赶回寺庙改正,一看原诗已被人改了。僧房的人告诉他,一个月前,有位官人经过此地,读罢言诗颇佳,只是“一”字不如“半”字好,便改后就走了。高适闻后感叹不已。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能文善诗,填词作赋,样样皆精,人们都称他苏学士。苏东坡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也因此自命清高,目中无人,甚至在宰相王安石面前也毫不收敛。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正巧出门了。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私交很好,所以王安石不在,苏东坡就径直来到王安石的书房。他看见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他想:“不对呀!只有秋天才刮西风,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最能耐寒、持久,只能在深秋时,逐渐枯萎,不会落英遍地,怎能说吹落黄花遍地金呢?岂不是大错特错!王公真是糊涂,竟闹此大笑话!”于是,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自持,挥笔续写了后两句:
“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细细吟。”
写完,苏东坡起身走了。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到了这两句诗,知道苏东坡来过了。他对苏东坡的自以为是很不满意,暗自忖道:“这个年轻人真太自负了,我应当用事实去教育他。”不久,王安石把苏东坡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苏东坡觉得这个差事委屈了自己,很忧郁,到任后,不好好工作,每天以饮酒作诗为乐。转眼在黄州待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黄州连日大风。一天,风停了,苏东坡把他的好友陈季常请到后花园赏菊饮酒。只见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落英缤纷,散落一地,恰似满地铺金。苏东坡见此情景,一时瞠目结舌,半晌无语。陈季常不解地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么如此惊诧呢?”苏东坡就把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诗一事,讲了一遍,陈季常这才明白过来。苏东坡感慨万分地说:“我自以为见多识广,谁知只知其一,不知有二,到了黄州,才知道有的地方菊花也是落瓣的。去年我刚被派到此,还以为是王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这不是王荆公的错,而是我错了。”
“这”字妙用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力度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认为这字改得很恰当。两种表达法的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简单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
《水浒》中大多数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如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连骂了六个“你这”。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非常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唐伯虎题诗贺寿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是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能诗擅文,才华横溢。
有一次,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庆寿,儿孙们为她大摆筵席,大宴宾客。唐伯虎也被请了去。
席间,客人们纷纷向老太太祝寿。有的向她敬酒,有的向她让菜,有的祝她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有的祝她万事如意,儿孙兴旺……老太太看到这热闹场面,听着这吉祥的话语,高兴得合不上嘴。
后来,有人提议请唐伯虎作首贺诗,众人纷纷说好。
唐伯虎觉得却之不恭,便命家人把纸墨笔砚放在面前。唐伯虎略一思索,饱蘸浓墨在纸上写了起来。
众人纷纷围过来看,一看写出来的第一句却是:“这个婆娘不是人”都大惊失色,儿孙们也愤愤不平,但却不敢发作。
唐伯虎看众人惊慌失措的样子,他却不慌不忙地微微含笑,写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一看,都转怒为喜了。第一句写出,大家都不敢念出来;第二句一写出,大家都大声读了起来。老太太听了也笑逐颜开。
唐伯虎看了众人狂欢的场面,又写出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时本来热烈的场面就像泼了几缸冷水,骤然凉了下去。众人一看,禁不住勃然大怒,儿孙们更是怒不可遏,老太太看这景象,禁不住唉声叹气起来。
唐伯虎轻轻念了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众人又都破颜为笑了。儿孙也殷勤地端过酒来对唐伯虎表示感谢。唐伯虎接过酒来,满满地干了一杯,挥笔写出了第四句诗。
众人纷纷向唐伯虎表示祝贺,赞赏这首诗写得好,写得不凡。“文似观山不喜平嘛!”一位老先生说:“唐先生的诗真是波澜起伏,奇峰突起!妙!妙!”众人也都纷纷叫好。
疯疯癫癫写《三国》
相传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常常卷不离手,入迷入神,甚至神魂颠倒,疯疯傻傻,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天,罗贯中正在专心一意写《三国演义》。家里的人都出去了,一个乞丐上门讨米,对他乞求到:“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罗贯中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书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他听乞丐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取之!”念了一会儿,他又自顾写他的书了。那乞丐见他这副模样,便毫无顾忌地进屋拿了些米就走了。恰巧这事被近旁一个小偷看到了,便跟着放心大胆地进屋,把罗贯中家的米粮全拿走了。罗贯中的妻子回来一看粮囤底朝天,生气地说:“家里没吃的,人都快饿死啦,你到底还管不管啊?”罗贯中这时刚写到“出陇上诸葛妆神”一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哈哈大笑道:“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没吐穗呢,妻子见他这样子知道说也没用,只好借些粮食回来度日。
过了些时候,地里麦子将熟了,野猪成群结队钻进地里,又吃又糟蹋,妻子急得团团转,要罗贯中拿主意。
罗贯中正在写“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便不耐烦地道:“欲操胜券,放水淹之,放水淹之!”麦地里灌满了水,野猪是灌跑了;可这一来水害成灾,连邻居的麦子都烂掉了不少。
水淹后的麦子东倒西歪,妻子问他如何收法。谁知罗贯中把“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书稿往袖管里一揣,满面怒容地说道:“速速火攻,以火取之,以火取之!”说罢,竟点起一支把火直奔麦田。妻子一看,慌忙大喊:“救火呵!救火呵!”左邻右舍和村里人听说罗贯中要到麦田里放火,都说这人定是疯了!罗贯中这时正写“刘皇叔哭求孙夫人回荆州”,他忽然想起一句“欲退东吴兵,须求东吴人”,便丢下火把,当着众人双膝跪倒在妻子面前,哭着哀求起来:“啊呀,孙夫人哪,千不对万不对,都是我玄德的不对!你千不念,万不念,也该念在夫妻情分上,饶了我这一次吧。”罗贯中哭得声泪俱下,听的人乐坏了。众人细一问,才知罗贯中一门心思写《三国演义》,故而做出这一桩桩疯疯癫癫的奇事来……
春联断句
唐伯虎和祝枝山是明代有名的才子,一个画得一手好画,一个写得一手好字,两人情深义重。一年除夕,他俩结伴到杭州访友,在街头遇见一老一少,正在哀哀啼哭。经过询问,才知这一老一少是爷孙俩,因家乡遭灾,生活所逼进城求乞,路经强家大门时,不小心撞翻了强家的供品,横遭毒打。这姓强的是绸布庄老板,有财有势,经常鱼肉乡里,为人们所痛恶。
祝枝山平时爱打抱不平,他听了老人的诉说,眯起双眼,“嗯嗯啊啊”地哼了一会,突然抓住唐伯虎的手说:“有了,有了!”接着,在唐伯虎的耳边细语了一阵,又向老人交代了几句,便到朋友家中去了。
据说,那时杭州过春节有个老风俗,除夕贴春联只贴两条大红纸,到大年初五补写。大年初一早晨,强老板起床后就吩咐钱掌柜去开正门。大门一开,强老板像吃了一记闷棍,天呐!大门上已写上一副倒霉的对联,上面写着:“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下面还有落款,写着“祝枝山书赠”几个字。强老板又气又恨,顾不得新年的规矩,一把撕下春联,直奔前街的祥云茶馆而去。
强老板挤进茶客中间,抖开春联,请大家评理。茶客们听了,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就在这时,门外踏进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来,直奔强老板面前,拱拱手说:“抱歉,我祝枝山来迟一步。”强老板一见来者就是祝枝山,眼都发红了,气势汹汹地大声责问:“祝君,我强某与你无冤无仇,你何故恶语中伤?”祝枝山平心静气地回答:“此话从何谈起?”强老板指着春联说:“红纸黑字,墨迹未干,你还想抵赖不成?”祝枝山反问一句:“这副春联字字善意,怎说恶意中伤?”强老板听了,气得胡子直翘,说道:“哼,你要能说出一个好字来,我愿……愿奉送纹银十两!”祝枝山说:“大丈夫不可戏言!”强老板回答:“君子一言,驷马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