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眼看社群
跟我同龄的人,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那一批人,包括我的同学、朋友,面对互联网,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观念,都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对互联网的接受能力很强,在互联网“侵入”我们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的态度迅速融入其间;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自我封闭,在所谓的隐私意识下,对互联网工具及其应用持怀疑态度、抱有抵触情绪,并刻意回避。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怎样去发红包和抢红包,连初级入门者都不能算。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
如果不是2013年来到BJ,进入一家与酒类电商相关的广告传媒公司,恐怕我自己与互联网的缘,这一生都要被传统媒体所阻隔。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才学会使用微信,才开始接触到大量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才结识了一批与互联网有较深渊源的人物,才接触了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资源。也正是此后的2014年春节,在微信的“红包逆袭”中,我才学会了抢红包和发红包,才真正对移动互联网有了入心的体验,才改变了对互联网媒体的看法,才提起了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趣。
由此,我想起一位歌星很有穿透力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随后,在参与一家酒类网站运营的过程中,我结识了366老年手机的创始人,并在2014年3月到6月,亲自策划和参与了一轮微信群红包营销,其间通过运用红包抽奖,逐步熟悉了微信群,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也有所加深。
在当时,因为微信社群尚处于“小群时代”,按照微信的应用规则,普通微信群的人数上限为40,而每个人能建的百人群又不能超过两个(个别地区可以建立150人的微信群),因为群小,人数少,操作和掌控还比较容易。等到后来微信扩群之后,即所有微信群的人数上限可以扩至500人,且取消了每个人的建群数量和权限限制,微信的社群时代真正到来了—从微信群的价值被关注、挖掘和激活,到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初步建立;从“人人争当群主”,到微信群信息泛滥并因此引发退群潮;从微信群时间碎片化、信息垃圾化、社交表面化到社群价值被稀释……微信群已经进入一个价值再发现和价值重构的时代,且在艰难中向社群经济爬行。
有人说,微信成功“逆袭”,是从一场红包营销开始的。而微信群经济的按钮被按下,则是从微商开始的—但微商之于社群经济,也仅仅是按下了一次按钮而已,社群经济的真正源起,则来自微信群的扩张和“社群时代”的崛起—无人不为微信狂!
我从2014年年初开始玩微信群,经历了微信爆发过程中的种种,见证了微信群小天地中的人性,同时有幸在酣客公社的社群运营刚起步之时即加入其中,感受、学习和见证了酣客公社微信群从零起步到成长为“微信群运营成功样板”的全过程。
在微信这个大江湖里,很多人也是从2014年开始便逐渐融入微信群这个小社会的。在这里,各色人等千奇百怪,彼此勾连或擦肩而过的剧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而一些有眼光、有互联网意识、有驾驭能力的牛人大咖,也都将目光盯在了微信群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上,并希望能够借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这一“东风”,以及大数据商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倾心凝力于社群经济,希冀能大有作为。
但是,社群江湖未必好混。社群发展趋势,社群经济的运行规律,皆需要运营者用心去把握。在2014年上半年,很多人还在想方设法加入更多的微信群,而在经历过一年多的洗礼之后,进群、退群,加人、踢人已经成为一种微信群的“常态”,而在这种常态中,如何把握其规律,如何吸纳更多的粉丝,如何实现商业价值转化,如何更好地运营微信群,都是关注社群运营者眼里的新课题。
互联网的本质不是一根网线的连接,不是两台终端的沟通。社群的本质,不是一群男女老少的叽叽喳喳,也不是一个平台的左勾右连—互联网的终极不是人联网,而是心联网;社群的终极不是凑圈子,而是共生。在心联网的世界里,只有把握人性、赢得人心,才能壮大社群。
说实话,我与酣客公社的缘,差一点儿擦肩而过,若是当初错过了,也便没有后来对社群经济一年多的潜心跟踪学习和研究,也就没有对酣客公社社群运营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或许,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2014年4月下旬,我到SH出差,抽空与此前进行微信群推广时结识的“群友”—在浦发银行工作、特喜欢喝酒的老胡见了一面。酒后,老胡向我转发了一份有关酣客封测的活动通知,因为在这个行业中经常收到类似的活动信息,所以当时并未在意。而老胡,听朋友说酣客公社的这个活动很是与众不同,加上他又是爱酒之人,所以他就去参加了。
其实,出差之余,当时是完全可以抽出时间去看看酣客封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但因为不在意,便错过了。后来,在微信上与老胡聊天,老胡讲起了酣客封测,讲起了酣客酒的种种好,讲起了酣客与茅台的大PK,我才对酣客有了一点儿印象,但当时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酒、一个新品牌、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而已。老胡说:酣客公社建了一个微信群,我拉你进去吧。于是,我便开始了与酣客之间的缘分之旅。从此,见证了酣客社群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也见证了酣客社群运营的各种手段、技巧、“秘诀”—在酣客公社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我几乎都曾经亲历、亲见。这也是本人得以近距离认识、观察、学习并总结酣客社群运营方法和经验的基础。
酣客公社开展社群营销,以及由社群营销走向社群粉丝经济,恰好把握住了微信社群发展的脉搏,正是所谓的顺势而为、动态运营和管理。从2014年4月建立第一个酣客公社微信群开始,到后来迅速扩张至几十个分社、数百个大队,酣客在短短200多天的时间里聚集了近万人,同时也形成和奠定了酣客公社“一万酣客,八千铁粉”的江湖地位—酣客公社这种发展经历,我是亲眼见证了的。
作为中国社群经济的一个典型样本,酣客公社在2014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4月建立了酣客总社微信群。从最初群里人员芜杂,到后来的绝大多数群友转化成酣客粉丝;从酣客老王开讲的第一节FFC课程,到后来群友主动参与酣客活动,并养成一种自觉为酣客“护法”的习惯;从酣客老王带领大家在酣客公社的微信群里帮助一些有需求的企业进行“免费麦肯锡”,到后来成系列的酣客产品批次推出;从“全国粉代会”到酣客“生态大学”,酣客公社走过的每一步,都足以对传统企业产生重大启示……
而我,也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入局、入戏,享受着“只眼看社群,醉眼看酣客”的惬意和轻松。曾经有行业内的朋友说,我在酣客公社的社群里就是一个“看戏的”。这话说得其实挺客观—作为一个酒行业的媒体人,冷眼旁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最初进入酣客公社的微信群,其实也是这样。
但,从看戏到入戏,还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一些不了解酣客老王的人,在接触他之后,往往会被他的才华、学识、魅力所折服一样。在酣客公社的群里,很多人都是从“看戏”最终“入戏”—揭示这些人为什么“被酣客”化,也许比解密酣客的社群玩法更有意义。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从社群运营和实操的角度,从解剖中国社群经济成功样本的视角,在这本书中对酣客公社的社群运营进行部分解密。
要想玩转微信群,是需要了解它的基本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因为微信群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利益、社交体验、关系、资源红利的产品。对于微信社群,如果把握得好,有可能会壮大为一个可以放大价值的平台和生态,如酣客公社,短短一年之内就获得了上万中年企业家粉丝;如果运营和管理得不好,便摆脱不了遍地僵尸粉、一群沉默人的命运,玩着玩着就把群玩死了,走着走着就把粉丝给弄丢了。这样的例子已有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本书将以酣客公社这个当下最成功、最落地的粉丝型微信群为样本,通过对其运营手段、模式、规律及经验等进行解剖和总结,从社群价值、运营、产品等多个角度入手,对酣客公社的社群模式做深度分析,以便能够就社群运营为大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战、实操、实效的社群经济样本。值得一提的是,酣客公社自创立之后,在当年即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里最热门、最成功的社群之一,既叫好也叫座,不仅有鲜花,也曾经不断被拍砖,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粉丝氛围、抓取的粉丝质量、完成的商业转化率,都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名声在外的社群。
在商业价值转化这一点上,酣客公社几乎秒杀所有社群,这充分见证了社群经济中“好的运营创造卓越价值”的铁律。
跟踪研究酣客社群一年有余,耗时半年写就这本《社群运营》,希望能够以解剖案例的形式,在走向社群经济的道路上,为大家运营社群提供一些预期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