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既然有落潮,也一定会有涨潮,经济亦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在经济总体活动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这就是经济周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过: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
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拿出合适的经济对策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经济剧烈震荡,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微观的企业来说,正确估计市场景气程度,据此来调整业务规模、优化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格林斯潘说:“不到泡沫破裂人们便无法断定它是不是泡沫。”在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而做出“烈火烹油”的事情——进一步扩大生产、过度消费、参与高风险投资等,实际上这些举动往往带来过度的产能扩张及非理性的资产泡沫,反而酿就了由盛转衰的动因。而在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滑时,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波及,企业家普遍对前景感觉悲观,由此收缩投资,银行也开始惜贷,居民减少消费,悲观情绪的相互传染会进一步加剧萧条。实际上,有经验的投资人士会发现,往往在最悲观的时候,转机已经开始出现。社会心理的过度反应,在投资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经济下滑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情绪,但事实上,经济复苏总会来临。因为,在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工资削减、原料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和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投资的成本降低,积极因素会诱使新的投资出现,从而形成了促使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
从1991年初到2001年初,美国经济持续了120个月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黄金增长期”,到处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甚至有人认为“新经济”已经成功抹平了经济周期。然而,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陷入小幅衰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衰退的可能,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的应对举措并取得了成效——这个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0-2006年房地产涨幅达到90%以上。但也正是这个政策在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次贷泡沫”之后把经济推向了更严重衰退的边缘——正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失望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研究它,政治家们试图熨平它,而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它来做大自己的企业,就会被它所吞噬。”每一次经济的起落都会造出了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大批企业家一夜间成为穷光蛋。在大海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问题是,我们都无法逃离经济的狂风骤雨。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只能是不断地认识这个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为我们所用,尽量地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否则,我们真的像乘坐过山车一样,高高低低、惊险刺激。
经济学小贴士
经济总是逃不开繁荣到萧条的周期,历史经验表明,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时绝不能无视宏观经济周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