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语
具有怯懦倾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好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
健康指南
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便紧张、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批评和斥责,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
目前,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家长、教师如果不创造机会有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则易导致怯懦。尤其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若得不到适当引导,更容易形成怯懦的倾向。
怯懦影响学生与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长期处于封闭之中,这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怯懦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向上发展,今后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辅导学生克服怯懦是很必要的。
1.老师可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那些怯懦的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有意地给有怯懦性格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且要注意选择恰当难度的事情和问题,如果难度把握不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学生也应主动配合老师,不要逃避集体活动。殊不知,越是不参加集体活动,就会越发加重怯懦心理。
2.搞"一帮一"活动,即让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帮助怯懦学生,使他们走出怯懦的沼泽地。友谊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甘露,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但可以让学生建立友谊,更可以让他们懂得合作。有怯懦心理的学生通过与好朋友一起努力,就会觉得自己也是有用的,在集体之中,每个人的力量都不可以忽视。这也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人,让他们办一些简单的事,如客人来了,可让孩子给客人倒茶,家中缺少一些小商品,可让孩子自己到商场去买。
4.加强对学生的意志锻炼。越是困难的事,越要鼓励学生勇于承担,学生要咬紧牙关,强迫自己深入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由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放松,慢慢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知识小结
青少年年龄小,经验少,心理比较脆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为此,心理辅导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使他们坚持下去,从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奋斗的乐趣,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