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人群:安于贫穷,不思进取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穷人没钱,却觉得很快乐。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穷人天生乐观,都是豪放的人吗?显然不是,很多穷人都是穷得麻木了,被一种穷思维禁锢了,触目所见,大家都是穷人,于是心里也就平衡了,也就一直快乐,并贫穷着。
你大概听过,也大概用过这样的说法,“没钱,但很快乐”,“没钱,但很诚实”,“可怜虫”或者“丑恶的有钱人”,你每天都在接受这种消极资讯,这些都促成现在你对金钱的态度与观念。
中国自古就有“安贫乐道”、“重义舍利”的传统,对钱不屑一顾、不屑一提,古人一直崇尚的是“视金玉如粪土,睹华堂如牢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对金钱的态度上:君子视金钱如粪土,小人追逐财货之利。于是中国仁人志士当中,产生了许多藐视富贵、安贫乐道的杰出人物。如陶渊明宁愿躬耕草野,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在这些志士仁人的心中,金钱似乎成了堕落的象征。
这种对“安贫乐道”的极端推崇,就埋下了某种歧视金钱以及追求财富行为的隐患,甚而成为无意识中某种对财富嫉恨的理由。对金钱最深恶痛绝的当推王衍了。《世说新语》里记载:晋朝有个王衍,品行清高,从不肯谈“钱”字,认为说一声“钱”字,就会玷污了自己的高洁品行。他妻子却又有着一颗不老的童心,逆反心理极重,你越是不想说,我就想办法偏要你说。于是想了好多办法想从他口中听到一个“钱”字,出尽种种馊招却无一成功。直到有一天偶得妙计,晚上王衍睡觉的时候,妻子叫侍女把一大堆铜钱绕着床高高堆起,挡着王衍,让他下不了床。王衍半夜起来要上厕所,起身一看,四周都是钱,使他无法下床。于是大声叫来侍女,侍女过来后,他说出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语言:“举却阿堵物。”意思就是:把这个东西给老子拿开。“阿堵物”从此不胫而走,成了钱的代称,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王衍这个例子,证明世上真有恨钱的人,恨钱恨到了什么地步呢?恨到了身不触钱、口不言钱的地步。到了他这种地步,恨钱就不足为奇了。而像王衍这样清高的所谓“名士”,后代不绝如缕,并成了高雅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美德。对于他们,穷困恰恰成了自己道德操守高洁的象征,他们欣赏穷、赞美穷,尽管内心有出于无奈的成分,但表现出的却是对富有、钱财的仇视。
可是一般的百姓却没有这样的高洁心灵,他们更关注油盐酱醋。但是“安贫乐道”这个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灌输给穷人的穷思维却一直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长期驻守,于是,快乐的穷人们也到处都是。
安贫不必乐道,穷则思变
《论语·述而》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南宋的范晔在《后汉书·杨彪传》曰:“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又曰:“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这些话都表明了能够安于贫困、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贫穷果真可以很快乐吗?安贫真那么值得称道吗?
非也!
首先,人穷则最起码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新闻,说的是贵州有一农妇随丈夫到福建打工。在厂房住处分娩时遭遇难产,这位孕妇竟然自己拿起菜刀剖腹取子!双胞胎一死一伤,而产妇由于抢救及时,才保住自己的生命。自己拿菜刀剖腹取子,这是何等的惨烈!如果她身处荒山野岭,近处无医院可去,还可理解,而她所处的是我们现代化的大都市,只要一个电话,120就会呼啸而来,唯一的原因只是没钱。
其次,缺钱可能导致缺志,穷人没法不志短,他在等米下锅!人穷必然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久而久之,穷人不仅缺钱,还缺“钙”——整个人精神都变软了,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缺钱就没有事业的基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进不了上层的圈子,最后可能导致一辈子都是穷人。
再次,穷人,不仅自己是穷人,还可能子子孙孙都是穷人,这才是穷人最大的悲哀。
现在,还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安贫乐道”吗?
正如鲁迅先生在《安贫乐道法》一文中说道:“说是大热天,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这也是一付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贫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贫穷并非乐事,人穷则需思变。躺在贫穷的床铺上讨伐贫穷是没有希望的,更可能是被拒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