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天全:骨子里具有创业精神
我骨子里天生流着创业者的血液。
——莫天全
莫天全是国内网络界始终如一,坚持一条道路的极少数代表之一。他用7年的时间,始终在自己看好的房产专业门户上耕耘,终于修成正果,做成了全球最大房产类专业门户搜房网。企业还没有上市,但来自澳大利亚电讯的20亿注资已经将他抬上了超级富豪俱乐部。在未来两年中,他的身家预计还将会连续翻番。
(1)经济研究获益匪浅。
早年的莫天全喜欢习武,二十几年始终坚持不懈,至今不辍。在这个人身上,从商和习武,似乎有着巨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贵在坚持。
1964年,莫天全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上初中时,他随父母去了湖南邵阳,又在广州上了大学,之后又在天津、北京、美国……一路求学、创业,但他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老家桂林。“几十年过去了,但我对家乡感情还是很深,每年都回去。”像莫天全这般挂记家乡的游子,估计已经越来越少。
1984年,莫天全面临毕业分配。“我是一个思想先进,表现良好的学生。大学毕业时,绝对服从党的分配,党需要我们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就这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被通知已分配到天津机械部第五设计研究院时,莫天全没有任何犹豫,第二天就背起行囊,前往新的城市,开始新的“革命”奋斗生涯。
在工作的过程中,莫天全逐渐意识到,只有懂管理,才能把事情做好。在莫天全职业心理逐渐成熟时,他要寻找更新的高度。1986年,莫天全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技术人才转变为经济管理类精英,职业上180度的转弯,让莫天全看起来变得更为“现实”。对此,莫天全却予以否认:“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赚钱,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包括现在发展搜房网亦是如此。事情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
一心一意的莫天全在中国最高等学府积极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在1988年至1990年的两年时间里,莫天全参与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产业组织改革研究课题,并为此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
看似不经意的投入,对莫天全日后创办搜房网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清华期间参与的科研,是一次非常好的研究成果,曾出了一本书。这种科研活动,让莫天全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待问题,把握国家政策发展方向,使得企业发展不会迷失方向。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热潮的推动下,莫天全决定出国看一看。他获取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经济与管理双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
从此,新的机遇又在等待着他。
(2)人生转折在道琼斯。
1990年至1993年,莫天全远漂到美国求学。留学生活是非常苦的,每天都要超负荷学习。但莫天全却学到了很多东西,知识面更宽,经验更丰富,信心也更充足了。
莫天全回忆说:“1993年,我在学校里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考试,按照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有七年的时间完成论文。于是,我暂时搁下论文,进了道琼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网络信息公司)工作。”其间,莫天全参与了道琼斯公司最初的市场分析、融资和建立的几乎全部过程。
由于莫天全在道琼斯公司工作期间出色的表现,当公司需要把市场向亚洲扩展时,莫天全被委以重任,成为道琼斯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负责拓展亚太地区业务。“这时,我开始把目光逐渐投回中国市场。”莫天全说。
莫天全认为,美国是西方经济强国,有许多优异且值得借鉴的商业文化。在商界,如果能把中国和美国两大国家的精髓结合在一起,肯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能量。
就这样,中国、美国,东方、西方,莫天全在这两大文化、社会经济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度之间不停奔波。虽辛苦,但受益匪浅。在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1997年,莫天全跳槽至美国亚洲开发投资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之职。“担任此职务后,我开始真正全身心地回到中国,投入工作。”莫天全回忆说:“我当时在中国不断寻找具有巨大潜力的投资项目,关注重点就是房地产项目。”
那时,莫天全不仅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了无数的房地产项目,还参与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和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研究工作。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莫天全对房地产领域的执著和偏爱,掌握的第一手全面系统资料,为他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
(3)创办搜房专注经营。
也许是血液中总流动着创业的激情,羽翼丰满的莫天全不再满足于跨国公司高级经理的角色定位,他希望能开创出一片新蓝图。
得益于在道琼斯公司工作的三年经历,莫天全充分意识到网络能对资讯业务提供多么强有力的支持,而这块市场当时在国内鲜有人问津。而房地产不仅是莫天全潜心钻研多年的领域,且是国内刚刚掀起热潮的行业,两者若能合而为一,一定能创造出成功的商业模式。
1999年,莫天全下定决心,建立一个房地产资讯网站,取名搜房网。
资金方面,莫天全找到了昔日同窗好友,曾任中银国际总裁的李山,希望他能助搜房网一臂之力。据悉,李山在充分摸透莫天全的全盘计划后倾情相助。两人从香港新世界集团入手,每天奔波于各大风险投资商之间,一天七八个会,每个会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演讲。
最后,莫天全首先拿到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的风险投资,并于1999年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成立搜房资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亿港元。
莫天全回忆说:“中国互联网在1999年时已经很火热,但当时要拿到风险投资也很不容易。很多风险投资商都未能看准搜房网,IDG却在只与我洽谈一次后,就决定投资搜房网。主要原因,还是看准了搜房网的发展模式和未来前景。”
不过,刚获得资金不久后,搜房网猝不及防地面临了世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以及众多网站在震荡中退市的考验。搜房网也毫无例外地遭遇人员裁减、业务缩水的压力。但在这场互联网的灾难中,精明能干的莫天全不仅让搜房网生存下来,而且瞄准时机,先后低价收购了香港地产快讯网、台湾家天下网、深圳房地产交易网等网站,一跃成为大中华地区最大的房地产网站。
此后,搜房网又逆流而上,在相对困难的环境下,相继成立了搜房北京、搜房上海、搜房深圳、搜房重庆、搜房香港、搜房天津等公司,并再次拿到了高额的风险投资,局面已经打开,剩下的将是更精彩的商业运作。
2.几次抛硬币决定公司命运
“51%的股权,20亿人民币,搜房值这个数!”
——莫天全
作为搜房的总裁,莫天全被他的员工们评价为“雍正式的复杂与矛盾”。莫天全性格果断,做事执着,意志坚强,思维灵活,但有时却会坚持己见到听不进任何意见的地步;他的性格甚至可以算得上固执,但他却又常常用一枚硬币来决定上亿元人民币的生意;有时候,他花钱一点都不含糊,比如让搜房高级主管去澳大利亚学习,费用至少300万元人民币;然而有时候他吝啬无比,当他面对公司那700平方米已有3年没有装修的楼层,以及自己那简陋的办公室,却总共只肯给8万元人民币的装修预算。
但是在2006年,所有了解搜房的人,最大的疑问都只有一个:这个“雍正”是不是要全身而退?搜房将何去何从?
这一切还是要从法国人John说起。
John是搜房也是莫天全创业路上的贵人。2006年,John曾把Trader公司在大洋洲的地产资讯业务,全部转让给了Telstra澳大利亚电讯公司。澳大利亚电讯曾同时在澳大利亚、纽约和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位列第384位,年收入100多亿美元,全球电讯企业中排名第13.在2005年投资搜房之后,John将澳大利亚电讯公司介绍给搜房。
“澳大利亚电讯旗下子公司森赛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电话黄页和白页,以及相应的搜索技术,年收入占澳大利亚广告市场17%,利润率高达60%,见一面不会有任何坏处。”John很有自信地对莫天全说。
2006年7月,莫天全同他的伙伴李山,在自己那间以“简陋”著称的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里,会晤了澳大利亚电讯的CEO及旗下子公司森赛斯CEO布鲁斯·豪斯特,会谈时间持续2小时。与Trader公司的小比例参股不同,澳大利亚电讯要以近20亿元人民币资金换取搜房近51%的股权。
搜房的股东们在可行性和价格方面再次发生了分歧,如同一年前一样。不同的是,这次董事会中已经多了John的支持。最后,也跟上次一样,莫天全要抛硬币来决定是否同意被收购,并且只能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抛。
用一枚小小的硬币来决定整个公司的命运,似乎太开玩笑了。但这其实只是莫天全一个小小的玩笑,如同上一次抛硬币。
“我在抛硬币时,已经同意了收购,所以我规定硬币只能我来抛。抛硬币其实是一个润滑的过程,只是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这有点像生活的调味品。其实,我仍然会一直抛到同意为止。”
2006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终于迎来了本年度最大一笔投资,澳大利亚电讯以2.54亿美元(约合20亿人民币)收购搜房网51%的股份。在这次交易当中,John全身而退。John入股的时候,投资了2000多万美元;一年后离开,却带走了1亿美元。不到12个月的时间,赚了本钱的4倍。如果这还不算聪明人,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几个聪明人了。
莫天全后来给予了John自己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我确实觉得他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我见过很多杰出人士,不管是政界、学术界、产业界,但他是我见过所有优秀的人当中,最优秀的之一。”
澳大利亚电讯进来后,搜房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股东高盛投资银行早在2002年已经退出搜房。业界估算:莫天全将继续持有公司约30.9%的股份,IDG公司将持有公司14.7%的股份,余下3.4%的股份由公司管理层持有。
许多人开始揣测,莫天全是不是要全身而退?莫天全解释:“任何公司,开始谁都知道这个公司是谁创立的;慢慢其他投资进来了,外界就会认为这是某些人的公司;然后再继续融资,上市,慢慢会变成谁都不知道这个公司是谁的,而这其实就是成功的标志,就像大家都不知道IBM和可口可乐是谁的一样。”这种解释,只会让大家越发怀疑莫天全将退出搜房。
于是,莫天全又不得不解释:搜房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仍旧在原有的管理团队手中,澳大利亚电讯的51%,仅仅是经济权益的51%,没有绝对控制公司发展方向的权力,双方还专门为此签下了合同文本保证。
其实对于搜房网和John来说,这是一个共赢的收购。不到一年时间,John的投资得到了四倍的收益回报。而对于搜房网来说,管理团队没有换人,公司骨架和业务和原来一样保持稳定,却多了休戚相关的澳大利亚电讯的大力支持。
对于澳大利亚电讯来说,这却是一场资本赌局:澳大利亚电讯要想最快时间赢回那20个亿,搜房至少要在几年之内都保持100%的高增长,并顺利登陆纳斯达克。但决定这场赌局最终结局的人不是澳大利亚电讯,而是莫天全。
莫天全强调的是,搜房值得澳大利亚电讯一赌。“这其实是一笔很好理解的投资,任何东西都要靠数字说话。搜房这几年进步的数字都摆在那,2004年度和2005年度,收入都实现了100%的增长,全年收入将达4亿人民币。搜房值这个数!”搜房王国应该新陈代谢了吗?莫天全本人是在逐步离开还是要接着战斗到“退休”之时?澳大利亚电讯是否能够成功收回这笔本钱?莫天全的搜房王国能如他所言继续成功下去?
这一切,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
但毫无疑问的是,创业已过十年的莫天全,个人已经实现了其当年所期望的成功。作为董事长兼CEO,在两者之间如何拿捏,保持微妙而良性的平衡,很多时候都是两难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情形与当年弃学从商时的抉择多么相似。
只不过当年的莫天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伙子,脑子一热就可以随性而为;这一次,作为近2000人团队的领军人,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整个团队的福祉,莫天全还能保持当年的潇洒吗?
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意味着一场全新的挑战。但莫天全本人似乎依然洒脱如故。他说:“学生的时候心气很高,以为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慢慢感觉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能做好中国的事就不错了;接着却又感觉到中国好像也不是我们的,再后来想这个城市是我们的,北京是我们的吧,但还是有问题。那公司是我们的应该不会错吧,最后却发觉公司也不是我们的。”
一个公司发展大抵三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然后从有到无,最后,大公司都是公众公司,谁也不知道是谁的公司了。虽然搜房还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不过莫天全说他已经开始思考从有到无的问题:搜房要做大,就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所有能够带来帮助的合作方,也不排除上市前再引入新的投资者。
莫天全坚信: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最终都会成为公众公司。
3.搜房网的成功在于宽度与深度的优化
莫天全缔造了同时横跨中国两个发展最快的行业——互联网和房地产的“搜房”王国,所以莫天全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搜房是专业型‘垂直’网站,因此相对于新浪等综合门户网站来说要‘窄’一点。但在‘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宽’。”莫天全说,“高层要做到统观全局、适度发散,而执行层要做到专注而专业。”
搜房做“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产品线的扩张,包括产业的扩张。搜房2004年进入家居产业,现在也成为家居产业最大的网络平台。搜房有一句口号是“Everything home online”。“因为搜房有很多沉淀和累积起来的资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这个对搜房网下一步多个收入点有帮助。”现在搜房的年盈利已经在千万美元以上。
2006年年初,搜房分成了几个集团,比如咨讯集团,也就是新房市场,二手房和租房集团,以及以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集团等。未来还会有新的集团细分出来。所有搜房和其他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是,利润来源以广告为主,大约占70%;其次就是咨询,包括数据库、研究报告;另外还有技术服务。
大学时学过武术的莫天全向来不惧怕任何挑战。“学一学(武术、散打),就更加稳重一点,更沉得住气。对我来说,我学会了武术以后就不会去打架了,因为我知道我一定打得过你。这样心胸会更开阔。做生意也如此。我的团队现在有1200多人。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会让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感,而且在未来当搜房发展到12000人时,他们就都是搜房的管理者。我们在两年以前成立的搜房管理学院,俗称搜房干校,全面地培养、培训搜房的管理人员,让他们能够提高管理水平。”
2007年,搜房正在为在美国上市而进行着最积极的准备。为此莫天全也已经开始调整搜房整体格局,将原先垂直管理改为由各公司自我管理、灵活性更强的扁平式管理,以使搜房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更符合境外公司上市的要求。以第二代管理者、总裁代建功的上任为标志,搜房第二代管理者已经逐渐进入角色。
莫天全非常强调专注和实干。他和他的团队,每天平均工作12~14个小时。在公司管理会议上,他曾大声告诉部属,做事要像激光一样专注(focus as a beam of laser),他还一贯强调高级经理要干实事(make hands dirty)。
搜房出色的业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再加上这帮精英的努力,这种情形下,成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