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的一天,位于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盐池县,寒风料峭,枯黄的土地上雪花飞舞,流沙滚滚,荒草摇曳……
这样的天气他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30多年来,他习惯了,无论刮风下雨,不管春夏秋冬,百姓来找他去看病,赶来毛驴车,坐上去了;骑来自行车,捎着去了;步行来找,跟着去了……从来没有讲过条件。可是,今天他要去的处所,不是遍布他辛勤足迹的乡村。出现在他面前的这条遥远而陌生的道路,没有欢歌,没有笑语,幽静而寂寞……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广播喇叭播出沉痛的讣告:盐池县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代表王法铭先生因病逝世……人们不相信他会死去:昨天他还给60多个人诊断病情;见人还握手寒暄,谈笑风生;女儿要给他买几片“三七片”,他不让“浪费”;老伴给他做了一套毛料服,他不肯穿……
悼念的人流从他身边走过,多么想牵动他的衣襟,把他唤醒,再和他攀谈知心的话题……
哀乐声声,花环重重,挽幛飘动。面对他的遗像,人们悲痛异常,思绪万千……
王法铭,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学生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黑暗的斗争。他曾是昆明中法学校和贵阳军医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他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到国民党滇西陆军医院任外科医生。抗战胜利后,又随医院迁入宁夏银川,任陆军246医院外科主治军医,兼任宁夏省高级护士助产学校专业教师。在旧军队里,他目睹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黑暗,心里向往着光明道路。白色恐怖笼罩着古城银川,他冒着生命危险,以外科主任和代理院长的身份,收容了解放军伤员王生义、魏治林等十多人。在这十几个伤员伤愈后,王法铭又为他们伪造签发了“伤残通行证”,护送他们出境。解放前夕,医院的国民党顽固分子分散军用器械,转移枪支弹药,搞破坏活动,并妄图杀害解放军代表。在这关键时刻,他毅然公开与敌人斗争,全力保护军代表的安全,并带领解放军搜出了反动分子暗藏的枪支弹药和军用器械。从此,王法铭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王治铬调入宁夏省医院,兼任宁夏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恐怕还没有人知道,宁夏的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正是由王法铭做的。
可是,今天他走了,走得那样匆忙。儿子不在身边,女儿不在身边,全家人没有来得及吃一顿团圆饭,他就走了。
他走得这样匆忙,台灯下放着他昨晚写的未来工作计划,笔尖上的墨汁还未干。党的十三大精神鼓舞着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联合几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医生,开设家庭病房,把全部的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老区的人民。在盐池辛勤工作36年了,今天,他总觉得自己为盐池人民所做的贡献太少,想在有生之年,再多解除一些人的病痛,谁料到壮志未酬身先逝!
他去了,在盐池县这块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
人们清楚地记得,1951年的春天,盐池县警卫队的战士们食用麻油中毒,王法铭奉命来盐池调查病情。
他踏上崎岖的黄土路,风沙夹着碎石扑面而来,使人睁不开双眼,噎得人透不过气来。三天的跋涉,终于到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盐池县。透过这荒凉的地貌,他嗅到这块广袤的老根据地春天的温馨。
在这里,他被老区人民淳厚的民情和古朴的民风所感动。他深为山区落后的医疗条件而痛心疾首,心情倍加沉重,立即写申请要求来盐池县工作。翌年春,王法铭从塞上江南的银川来到飞沙走石的盐池。从此,他就像一株枝叶茂盛的沙枣树,把根深深地扎进这大漠的沙土之中。
他担任盐池县卫生科副科长兼卫生院院长,常常下乡巡医,身背急救包,手提打狼棒,翻山越岭,徒步奔波。憨厚的老乡给他腾开半边热炕。炕是土的,心是诚的。老乡们深深地敬重这位送医上门的好医生,医生呢,也深爱这些穷苦的人民。有时,摸不到人家,就在山沟里露宿。那时,盐池的庄头是那么稀,人家是那么少。有谁能想到,当自己在热炕上熟睡时,却有一个为了给乡亲们驱赶病魔的人正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一天,他巡查病房时,听见一个病人在呻吟,走过去一问,病人说针打疼了。他掀开被子一看,病人的针眼还流着血。他马上找到护士询问,并发现针头钝了。他严肃地批评了护士,讲明了医生的责任就是减少患者的痛苦,他要求护士把用钝的针头磨尖了再使。有人粗心大意损坏了医疗器械,他一定要求赔偿;出现了医疗事故,他一定要查清责任。
“文化大革命”初,王法铭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坐牢长达6年。一些好心朋友奉劝他,离开盐池吧。远在杭州的妹妹,为他联系好了调动单位,苦苦哀求他:“回来吧,哥哥!难道几十年你在外地的罪还没有受够?”他不愿离开盐池的土地,不愿离开盐池的人民。他说:“盐池人民养育了我,我还没有为他们作出什么贡献,咋能就这么走了?”外地来的知识分子因忍受不了艰苦的自然条件,一批一批地走掉了;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一旦成了知识分子,也再不愿意回到这块土地上。他不走,宁可蹲在盐池继续“劳动改造”。当时,政府还没有彻底给他平反,把他安排到城郊的二堡村参加劳动。整整两年,他赶过车,送过粪,放过驴,喂过羊,凡农民干的活他都干过。每当暮色给山村带来沉寂,农民一天的疲劳全部泄在热炕头上了的时候,他窗前的灯还在闪烁着,炕头炕尾围坐着身无分文的社员,都来找这位不要钱的医生给他们看病。是呵,他是医生,怎么忍心看着人民在病痛中呻吟?他不顾一天劳动的疲乏,拈起细细的银针……常常熬到东方发白,雄鸡四鸣。
四周静极了,像午时的酣睡。他走着走着,想起了一桩心事,出门之前竟没有和孩子们告别。他是多么慈祥的父亲,他是多么爱孩子,同样,他又是多么需要孩子的爱呀!在武汉工作的弟弟来了,在银川工作的女儿、女婿来了。在北京进修的小儿子接到爸爸病重的电报,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赶来。匆忙之中,也没有顾得上和他们说一句话,没有问一问他们的学习、身体、工作……他走着,突然发现路边开满了斑斓的山花,花瓣上托着晶莹的露珠。他弯下腰一看,原来,不是花,是女儿的脸盘;也不是露珠,而是女儿的泪花。“爸爸,要是您听我们一点儿劝告,也不会走得这样早……”女儿呜咽地说着。“不说这些了,来让爸爸好好看看你们。”他慈祥的目光像一条温暖的溪流,从儿女们身上流过,最后,落在爱人老荆身上,他心里一阵难受。六年的牢狱生活,老荆和孩子被迁到农村,尝尽了人世辛酸。六年啊,人生最好的年华,孩子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儿子看出了他的心思:“爸爸,我们会像您一样热爱这块土地。”王法铭嘴角浮起了宽慰的微笑。还用得着再说什么吗?日日夜夜辛勤耕耘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长成了大树。
告别了孩子,他继续匆匆前行。40年前,曾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来到银川,又从银川平原来到盐池草原。从盐池南部山区麻黄山、大水坑到鸦儿沟、苏步井,穿过叶军公路,走向柳杨堡乡的路……这一切一切,是多么熟悉呵,每一个场面,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古老的盐池城大概也没有忘记,有一天,急救室里抬进来一个女患者,双眼紧闭,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简直像一个死人。身边几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流着泪,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哀求着……经诊断,病人需要马上动手术。血从哪里来?没有血库,没有地方买血,也没有钱买血。怎么办?王法铭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血注进了这个普通农民的血管里。为了挽救垂危的病人,他曾几次这样地献出自己鲜红的血液。他的心向着清贫的农民,多少次,他还将旧衣服、粮票、钱送给他的病人……
他是一位出色的医生,他是称职的领导。为了响应党关于领导班子年轻化的号召,他带头让贤,多次向组织申请,辞去县医院院长职务,而后不顾花甲高龄,不顾身患高血压疾病,不畏山区道路坎坷不平,不嫌农村条件艰苦,深入村头巷尾、田间灶头,耐心向群众做说服教育工作,亲手做各种节育、绝育手术3649例,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
他被推选为县政协副主席。离开了医疗单位,但他的心仍在患者身上。他在县药材公司门市部摆下一套桌凳,为自己重新开辟一块职业的园地。一年四季,除了在县政协开会和下乡调查的时间而外,他都在药材门市部坐堂行医。窗外挂有一块牌子———王法铭医师诊疗处。老乡爱戴他,信任他,前来医病的人络绎不绝,常常忙得他中午顾不得回家吃饭,只啃几口冷馍馍了事。有人也许会以为,凭他高超的医术,这几年一定捞到了不少外快。其实不然,他完全是义务为老百姓治病,分文不收。乡亲们心里过意不去,有的给他做一双布鞋,有的给他绣一双鞋垫……
几年来他诊治的患者达3万多人次,咨询服务1600多人次。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门诊部给患者治病,为盐池人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次日凌晨他竟再也未睁开双眼,永远地告别了父老乡亲。
王法铭走了,确实走了。他一生清贫如洗,给自己、给亲属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没有遗言,没有财产,可是他却像一块燃烧过的煤,把光和热留给老区人民———
他艰苦朴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下乡工作拒绝特殊招待。搞绝育节扎工作,常常在老乡的炕沿下一站一整天,腿站肿了,脚站肿了。乡里的领导看他实在太累,过意不去,想给他改善生活,他却说:“我和大家一样嘛,算了算了。”
下乡巡回检查归来,妻子把热腾腾的面条端来,他却坐在竹椅子上发出鼾声。他太累了,双腿放不到床上。妻子帮他卷起了裤腿,摸着他那失去光润的肌肉,一按一个坑。他的双脚肿得像是缺碱的馒头。看着他疲乏的身躯,一种痛苦使她的心仿佛裂了,她不明白他为了啥:“老王呵,你有病,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身体吃不消,不服老是不行了……”第二天,他仍旧背起手术包下乡了。
有人说,王法铭的品质像一朵圣洁的荷花。在当今某些人搞不正之风的情况下,他不懂得收小费,不懂得捞油水,不懂得闹待遇,所想的只是贡献、永无休止的贡献。
人们不会忘记,在第一个教师节期间,他拿出500元捐献给辛勤耕耘的园丁。幼儿园的孩子不会忘记,慈祥的王爷爷连续多年为他们义务检查身体。
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代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参政议政。就在他去世的前五天,他再次被推选为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高兴地对老伴说:“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要为国家出力。我虽然60多岁了,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一个低沉的、真切的声音划破寂静的长空,从草原,从黄土地,从12万老区人民的心中发出:“王法铭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走了,真的走了。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这条路形容为阴森悲凉,黯淡无光。错了!你瞧,他走在这条路上并不寂寞,来为他送行的人络绎不绝!一队队,一行行,像一条条小溪流,从四面八方涌来。那两鬓斑白的,是他同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战友;那泪眼迷离的,是他医治过的患者;那声声呼唤着的,是他从死亡线上救起的生命。真挚的泪雨汇成爱的湖泊,深情的花环编织成美的祝愿,条条挽联铺成不平凡的道路。他不是走向荒凉的墓穴,是走向人民火热的心田。
他走了,真的走了,走出很远很远了。可是问问他的孩子,他们的回答是:“爸爸没有走。”问问周围的同志,他们的回答是:“老医生没有走!”他正像文学大师鲁迅说的:“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他的思想,他的品格,已经熔铸进与他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所有人们的心中!他走了,像黄土地上的沙枣花,留给人们一股清香……
作者简介 吴旬山,男,汉族,中共党员,宁夏盐池县人,1949年11月生。1965年参加工作,1985年至1988年于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档案专业进修。曾任盐池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干事。1990年调往北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