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裕丰农牧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余聪的创业人生
余聪,这位33岁的共产党员在毛乌苏沙漠深处苦苦奋斗了7年,汗水浇出新绿洲,热血创业报春秋。昔日2万多亩的不毛之地,如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余聪由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成为正在攻读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的私营企业主,不仅引领着裕丰农牧科技开发公司,而且还是全县农民经纪人协会会长和温棚种养协会会长。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明霞。打开余聪的书柜,几十本荣誉证书(牌)耀眼夺目,熠熠生辉———1999年他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团委授予“全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被盐池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授予“首届全县十大优秀青年”称号;2000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团中央、农业部等部委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001年被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授予“对沙产业发展做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授予“助农增收先进个人”称号……这些浸透着余聪青春热血的殊荣,不仅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他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他在沙漠深处创业足迹的真实写照……
躬耕不辍播绿洲
回首余聪走过的创业之路,是一条起伏很大、弯弯曲曲的艰难之路。余聪生于贫穷的农村,经历了家庭贫困、生活艰辛的年代。他说:当时还在为自己的命运怨天尤人鸣不平,现在想起来,干事业还真得感谢那段艰难的岁月。它给了我坚强和倔强,没有吃苦耐劳和拼搏向前的劲儿,难成“正果”。
1970年,余聪出生在盐池县高沙窝乡余庄子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是浩瀚无垠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农家土屋的房顶常常被风沙无情地掀起,方圆几十里没有一棵树,粮食亩产只有七八十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作为大漠之子的余聪从小就领略了沙害带来的贫穷和痛苦,立志要治沙治穷,活出个人样来。
改革春风徐徐吹来,余聪的心活了,这年是1988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属于那种“不安分”的人。他拍了拍身上的沙尘,进城学开车、跑运输,寻找商机搞买卖,不分昼夜闯九州,几年下来已是腰缠万贯,家里有了3万元的积蓄。余聪是个善于思索、目光长远的生意人。一连多年在商海中的磨砺,使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他常常在想:家乡盐池之所以还贫穷落后,主要因为沙化严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如果立足农村,治沙种树,寻求发展,空间肯定大得很。1997年余聪忍痛割爱卖掉了汽车,决定到农村去搞沙产业。他义无返顾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余庄子,在那个沙海无边的广阔天地,开始一步步实施他的绿色梦想。
春末初夏,沙尘弥漫,余聪从县城买回柠条和树苗,每天三更半夜他就和妻子背上煮土豆、玉米饼到沙窝里去植树。许多乡亲疑惑地劝他说:“咱这沙窝窝里人老几辈子都寸草不生,多少年也没栽活几棵树,你把钱折腾到沙漠里能有个啥结果?”无论别人怎么说,余聪总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种树治沙的决心从未动摇。他带领全家在春寒料峭的晨光里扒沙挖坑,拉水浇苗。他和母亲、妻子及大哥一家,人人嘴唇干裂,脸上脱皮,手掌出血。他们忍着钻心的疼痛,一块一块地进行治理。黄风刮起时,刚栽的树苗被风连根拔起,余聪忍着沙砾打脸睁不开眼的折磨,一棵一棵地追回被风吹走的树苗再栽。树苗被沙子埋没了,他就和家人一起跪下来用手扒开沙子抢救树苗。播种柠条的季节性很强,一场春雨后必须连天连夜赶着骡子来耧地播种。有一次,余聪两天两夜没合眼,仍在沙窝里播耕下种。突然扑腾一声,前面拉耧的骡子栽倒不起,活活地累死了。余聪哭着把骡子埋在沙地中,又像骡子一样拉起犁杖,奋然前行……在余聪的精心呵护下,干旱的沙漠年年出现新绿地,2800亩沙柳、1500亩新疆杨、50亩枣树、2200亩柠条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形成了不断发展的沙生植物产业和“绿色银行”,每年他家和村上的农户仅出售沙柳和柠条籽两项收入就达12万元。余聪成功治沙的现实,调动了全村户户竞相承包沙地荒滩植树种草的积极性,他就趁势做群众工作,提出给予资金支持和义务进行技术指导。为了解决群众治沙种树、浇水用电不足的难题,余聪投资3万元给村里引来了动力电,重新整修了线路,保证了种树种草的成活率。经过8年的苦干,余庄子村2万亩的荒漠变成了片片绿洲,出现了人进沙退、林草茂盛的可喜景观。2002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姜春云来到余聪所在村视察了他的治沙成果,称赞余聪是老区人民的好后代。
勤学科技同致富
身居沙漠深处的余聪,深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沙产业只有注入科技的力量,脚下贫瘠的荒漠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虽然余聪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对科学知识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他获得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中专和大专毕业证书,成为四里八乡学历最高的农民“状元”。创建农牧科技公司担任总经理和县上两个协会会长的职务后,他深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急需提高,今年5月余聪又报考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入学考试成绩良好,已被录取为正式学员,即将开始对新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他将成为本县唯一的党校函授农民学员。在余聪的书柜里,各种学习教材和报刊就有几千册,他每年订阅的报刊费就达2000余元,《宁夏科技报》、《农民文摘》、《蔬菜知识大全》不知被他翻烂了多少册。妻子说,他连吃饭都在看书。余聪憨厚朴实,不善言谈,可说起科技知识却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谁有啥难题都要找他帮助解决。
多年来,余聪运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村子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余聪借鉴外地挖带子井开发浅层水的经验,1996年他破天荒地在村庄挖出一条长70米、宽23米、深4.1米、蓄水达3000多立方米的带子沟。有了水,他种的玉米亩产达450公斤,树苗成活率达70%以上,余庄子人世世代代盼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了打井蓄水,从根本上解决温饱,余聪广泛动员村上农户挖沟打井,凡是打井户他就借给500元,凡是挖带子沟户他就借给800元。不到两年村里共推出7条大型带子沟,64户有了土圆井,80%的农户有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饮水困难,使庄户人也能像城里人喝上洁净的自来水,在村民大会上,余聪郑重承诺:“给乡亲们安装自来水,我负责主管线进村的全部费用。”一连几个月,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施工作业,不分昼夜突击,抢在入冬前给全村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当乡亲们看着这项花费余聪18万元积蓄和半年多心血的富民工程,捧喝着哗哗流在锅台上的自来水时,无不感慨激动,赞声飞扬。
余庄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200元上升到去年的2580元,在全乡名列前茅,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080元。提起这一历史性变化时,乡亲们都说:“余庄子能够由穷变富,饱含着余聪的青春热血和真情奉献。”余聪确实是个独具特色的民营企业家,他富而不骄,富而思源,富而节俭,富而不失农民儿子的本色。逢年过节,余聪总是带上钱粮去看望村上的贫困户,最多时一次送去慰问粮就达2.5吨、现金1500元。村民段金利、段金成兄弟俩家境贫寒,余聪帮他们免费打了土圆井,开发了水浇地,又投资建起了两座“四位一体”的温棚,手把手地指导兄弟俩种植大棚菜,使他们很快增加了经济收入。村民余红身体残疾,智力低下,生活无人照料,余聪就将他安排在养殖场干杂活,管吃管住,每月发300元工资,使余红生活有了保障。为了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余聪近几年来赊出的饲料、化肥、种子就有几十吨,借给乡亲们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达30余万元,从不要利息,啥时有钱啥时再还。老百姓都说:“余聪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咱们吃亏,为了农民能致富,他可操碎了心。”
开拓创新谋发展
2002年5月,余聪收购兼并了高沙窝乡供销社,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供销社与农民联合的经济实体,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轰动。
余聪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优胜劣汰这样的过程。要想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必须扩大经营,抢抓机遇,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之发挥规模效益。针对农产品分散经营、规模小、销售难的问题,余聪将供销社房屋地产整体收购后,投资83万元建成了日产40吨的面粉加工厂,垫资62万元收购冬小麦32吨、玉米30吨、杂粮11吨、豆类油料作物30吨。他在全县15个乡镇设点收购,以面粉兑换杂粮,再把杂粮加工成精饲料销售给农户,同时,特色杂粮加工后销往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他不仅以自己的企业带动了各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提供了可靠的市场保证。
2000年3月,余聪率先成立了“盐池县温棚种养协会”。凡是参加协会的农户,他都提供优惠服务。余聪先后为90多户村民担保贷款15万元建温棚,把60多头母猪、仔猪赊销给54户村民。他每年拿出资金聘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和县畜牧技术人员对入会的农户进行集中的科技培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消除群众怕产品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余聪毅然决然地同协会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猪、羊等畜产品由他负责包销。余增是余庄子的特困户,他得到了余聪赊售的14头母猪和一些饲料,通过滚动发展,现在生猪存栏70多头、羊60多只,年收入3万多元。余聪亲自组建、扶持的这个温棚种养协会现发展会员170多户近700人,生猪饲养量达800余头,羊只存栏15万只,蔬菜温棚30多座,种草种树1.8万亩。仅去年他就帮助农户销售生猪3000多头,羊2万多只,蔬菜2.5万公斤。当余聪看到父老乡亲们通过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时,他总是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咱们的事业还仅仅是开始,更大更好的发展还在后面呢!”
沙漠绿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余聪依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这片革命老区红色的土地上,播种绿色,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