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是毛泽东一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民主观念在毛泽东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并体现在他言行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总是把自己的民主理想与不同时期的斗争目标结合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的独立。毛泽东结合自己的民主观,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争取独立和实现民主这两大任务。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他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在毛泽东看来,抗日和民主紧密相关,不可分离。要抗日就得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就得改良腐败、专制的政治,就得改善人民的生活,而这些都有赖于民主才能够实现。尤其当时蒋介石独裁专制,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自由,限制共产党和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争取民主的任务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了给全国树立民主和抗日的榜样,毛泽东决定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决心把这块根据地建成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并进而影响全国。
1940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中,说: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为什么要实行“三三制”呢?
毛泽东说:“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士绅。”
“三三制”从形式上来看,是把组成政权人员的名额相等地分成三个部分,从而使不同的阶级阶层在这个政权中都有自己的代表。这样各个阶级阶层的政治权利和利益都得到了照顾,抗日或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不是一个党派或阶级的独裁,而是在这个统一战线内部充分发扬了民主,用民主来提高抗日的积极性,来促进抗日救国事业的胜利。
“三三制”推行以后,得到了中间阶层的普遍欢迎。一些开明的地主、士绅赞叹道:
“共产党宽宏大量,仁义治国。”
“从前不要咱这号人,今天又能参加政权了。”
“而今事情真是不同了,咱们也有公权了,同别人平等了。”
但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对共产党实行“三三制”的诚意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三三制”的选举是摆样子,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有一部分中间分子带着观望的态度。对此,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他们对地主和士绅说:
“现在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团结一切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中国的危亡。只要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我们一样采取团结的方针。”
毛泽东在1941年11月的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开幕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志。”
1941年在选举边区一级参议员时,非党人士尤其是开明士绅落选的很多。在242名边区参议员中,共产党员占了多数,为使符合“三三制”原则,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聘请46名非党人士(主要是开明士绅)为边区参议员。参议会选举政府委员时,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7名,超过了“三三制”的规定,中共党员徐特立声明退出,由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共产党实行民主和团结抗战的诚意,赢得了开明地主和绅士的敬佩和积极参与。他们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设想,在抗战胜利以后,要把中国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呢?毛泽东在1940年1月的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说:“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根据“三三制”建立起来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特殊政权,它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方政权具有质的区别。它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雏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试验基地。毛泽东就是这个试验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