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种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不但不会谋取高踞于人民之上的特权,而且对自己的党员和干部提出了比对一般群众更严格的要求。党对国家和人民的领导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注重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先自己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领导干部必须自己先做到。因此,党领导的特点不是简单地批文件、发指示、作报告,而是通过全体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贯彻下去。这种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我们可以称之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和大家一样,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在自己住处附近开了一块荒地种菜。看到主席下地,身边的警卫员和勤务员也拿起锄头和主席一起挖,主席阻止他们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毛泽东在地里种上西红柿等蔬菜,并和勤务员一起抬大粪,给菜地施肥。主席参加劳动的事迹使群众深受感动。杨家岭村有个二流子,成天闲逛,不务生产,当他看到主席冒着炎日,在地里锄草、浇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跑回家里,提起锄头上山生产去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是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建国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干部要参加生产劳动。这已经不再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了,而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考虑了。
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说:像我们这些人是否每年可体力劳动一个月,分几次,目的主要是锻炼思想意识,也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在毛泽东看来,干部参加劳动是使干部改造思想,不浮在上面,不当官做老爷,同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途径。
1958年5月25日,星期日。这一天,是北京少有的大热天,烈日高照,没有一丝风。在十三陵水库的工地上,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手执铁锹铲土。他头戴草帽,身着布衣,脚蹬圆口布鞋,一副劳动者的装束。成千上万的民工,围拢过来,注视着这位老者动作熟练地一锹一锹铲起土,装进战士们的柳条筐里。这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是毛泽东。这一天,他率领全体中央领导在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
运土的战士考虑到不能让毛泽东累着,常常不等筐满,就挑土走了。毛泽东发现后说,不要把我同群众分开,不然,这样干会影响建设速度的。他的汗湿了衣衫,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没有停锹,还告诉大家,劳动能改造思想,劳动能锻炼人哩。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工地上劳动了一个小时,直到夕阳西下时,才离开工地。毛泽东来到十三陵参加劳动,给了水库建设者们以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总是这样,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他曾多次征求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意见,做自我批评,令人深为感动。李银桥回忆说:
有一天,我帮毛泽东做睡前按摩。他抓住我的手背亲切地问:“银桥,你怕我吗?”
我说:“不怕。”
“别人呢?别的卫士怕吗?”
“一般说,都不怕。也许个别……就怕主席睡不好觉发脾气。”
“这是我的不对。人睡不好觉容易烦躁,烦躁了就容易发脾气。我也是人,也有点脾气。可我又是主席,发脾气就容易给同志们造成压力。”毛泽东吁口气,恳切地说:“告诉同志们,毛泽东不可怕。我没想到我会当共产党的主席。我本是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类似的话,毛泽东曾经和许多卫士及秘书、医护人员讲过。毛泽东对于他睡不好觉而发过脾气的卫士都曾作过诚恳的自我批评。
毛泽东多次讲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经常地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防止脱离群众,防止腐败变质。”
毛泽东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以身作则,是有口皆碑,传为佳话的。60年代初,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严于律己,与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在最困难的1960年,他7个月没吃过一次肉,常常是一盘马齿苋充当一餐饭,一盘炒菠菜支撑着一天的工作。他流着眼泪吃下身边警卫战士从农村带来的农民的口粮——糠菜窝头,他甚至同全国人民一样因饥饿而浮肿。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不但是群众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群众和下属的教育者。不但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群众不但听领导怎么说,还要看领导怎么做。所以,领导干部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把领导工作做好,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有一些领导干部嘴上说得比什么都好听,什么反腐败啦、一心为民啦、清正廉洁啦。其实,背后尽是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事。对于这些人的两面派嘴脸,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样去说服教育群众,怎样去赢得民心,怎样去领导人民干好工作?他们只能遭到人民的鄙视和唾弃,只能受到人民的讽刺和嘲笑。他们的花言巧语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们最终会遭到党纪国法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