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批评。
——(法)儒贝尔
情景一:
饭桌上,冉冉不小心,饭碗掉到了地上。顿时,碗破饭撒,冉冉被吓呆了,母亲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从凳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母亲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哭啊?闭住嘴,滚到你屋里去!”冉冉抽泣着,难过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情景二:
陶陶,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因学习不好,总是被父母责骂,有时还被“棍棒侍候”。有次考试考的全班倒数第一,数学只考了40分,妈妈看到成绩单后立即大发雷霆,“怎么这么笨啊?!才考这么一点分!脑子里装的是豆渣吗?!傻瓜也能考得比你好……”可他妈说他的时候,他根本不为所动,好象妈妈骂的不是他一样。
骂完之后,陶陶回到自己房间,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该怎么玩还怎么玩。往后,他妈妈的责骂一如既往,男孩却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上学,慢慢开始了旷课,打架,最后成了街头小混混。
父母必知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做父母的管教孩子就免不了经常训斥和责骂。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好好管教是怎么会成才呢?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在生活中,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出来指责:“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甚至恨铁不成钢地辱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蠢”……
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指示,从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从而在问题面前变得胆怯、没有主见,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了。
另外一种危险就是过度的管教、斥责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以至于对父母的斥责置之不理,表面上遵从,而内心里不满,形成逆反心理,事事与父母对抗,这样就等于父母用自己不停地训斥把孩子推上了歧途。可见斥责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1.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
经常斥责孩子,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常常惶恐不安,性格容易变得内向、被动、依赖、遇事没有主见,只会等待大人的命令,而不敢自行作出判断,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也会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经常性的斥责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责骂习惯以至于渐渐变得麻木,觉得无所谓。孩子如果被骂皮了,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
3.削弱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4.使亲子关系恶化
经常斥责孩子的父母其实在孩子眼中是缺少威信的,他们只能用呵斥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是会造成孩子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孩子会渐渐摸清了家长的脾性,即使你说话再重,也会对此不以为然。
教子坊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大人眼里,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情绪
在孩子犯了错以后,家长一定要及时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让它在心中持续,更不要以打骂来发泄,这样不仅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使孩子内心更加内疚和难受。父母应该对孩子无心的过错予以理解和帮助,在孩子犯错之后多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责骂,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改正。
3.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应该明确他的过错在哪里,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却不知错在哪里。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4.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坏”孩子是骂出来的——对孩子不要总是斥责
不是好孩子需要夸奖,而是夸奖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责骂,而是责骂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父母的教育习惯,决定孩子的日常习惯。因此,不要用孩子的缺点抹杀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超限效应”: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发生,只不过我们为人父母者不知晓而已。前文提到的情景即是例子。
作为人,被人批评或是责骂总会感觉心里不舒服,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里的“挫折感”,如果这时,我们不断地重复责骂,孩子一定会在心里抱怨,“为什么总这样对我?”久之,对抗心理就会强烈起来。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和责骂不能超过限度,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应该只批评一次。如果有必要重复地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而应该换一种说法或是变个角度,千万不可“穷追不舍”。有时只能“点到为止”,给孩子留足面子,不要当众责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认为你对他的错误“揪住不放”,也就不会对你心生厌烦产生对抗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