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现代化关系到全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期待,也是整个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中的客观要求。
第一北京现代化的作用和现状
北京作为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其现代化不仅对中国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每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北京人,不仅要对北京的现代化进程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一、北京城市的特点及首都现代化的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又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北京行政区划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仅占全市面积的6.2%,郊区面积近1.5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3.8%;截至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80.7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常住户籍人口中,十个远郊区县人口584.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8%;农业户籍人口247万,占全市人口的22%。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具有城市和地区的双重特点和属性,它既是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又是一个以大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的地区,从整体上看,它既有地区的特征,也有城市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以及国内各大城市都与北京具有相同的特点。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其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框架”。北京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对北京而且对全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北京的现代化发展,直接决定着首都地区1300百多万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影响着首都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2)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对外交往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北京现代化程度高低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形象。(3)北京的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影响和推动着北京周边的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将来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4)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相继蓬勃发展的同时,北京的现代化发展对于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具有重要意义。(5)北京的现代化发展,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我国知识经济转化程度,必将极大地促进知识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6)北京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必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经验积累和示范作用。
总之,只有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合我国21世纪在国际的地位和北京的首都地位。
二、北京现代化的研究思路
从国际上看,现代化有两种评价方法,一是地区指标体系,二是城市指标体系。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怎样评价?是用地区指标体系,还是城市指标体系?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现代化进程评价课题组”主持人张纪斯认为,像北京这种以城市为主体的地区,无论是按地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还是按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其结果都有重要价值,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北京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为我们提供北京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信息。用地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出的结果,反映的是北京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用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出的结果,反映的是北京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达到的水平。地区现代化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北京城市现代化的状况;同样,城市现代化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也不能反映北京在全国乃至世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所以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区域比重较大的地区进行地区现代化评价是有意义的。这种评价结果如实地反映了城市比重大的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水平上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也可能反映其某些方面的劣势),同时也揭示了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现代化的一定阶段普遍高于一般地区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应分别建立地区、城市两类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北京的现代化进程状况进行扫描与跟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北京现代化的程度。
三、北京现代化总体水平
(一)地区现代化比较
由“北京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北京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报告》,采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居环境水平、信息化水平四大类27个评价指数,对不见得和全国各省市的现代化程度进行了评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报告显示,北京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有些指数相对落后。其中200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现代化综合指数北京地区排在第一位,比排第二位的上海高2.45分;而人均GDP排在上海之后,居第二位。2001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505美元,北京是3062美元,大约为上海的2/3,该指标比上海低19.29分,差距实属不小。
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供的数据,2003~2004年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是香港和澳门,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其次是台湾和北京,台湾早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和上海第一次现代化有9个指标达到标准,天津和浙江有8个指标达标,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北京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为95,位居第二。《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研究指出,2005年,中国34个省级地区中,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北京等7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90%,福建等14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0%~89%。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北京和上海有9个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天津和浙江有8个指标达标,江苏、辽宁和黑龙江有7个指标达标,广东、福建、山东、吉林和山西有6个指标达标。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研究表明,如果按照1990年~2004年年均增长率估算,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区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北京在这一计算期内设想现代化的程度,年平均增长率为0.38,预期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需要13年;如果按照1980~2004年年均增长率估算,北京在这一计算期内设想现代化的程度,年平均增长率为0.57,预期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也需9年。
北京2003年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为78,与台湾地区共同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起步一期,高于内地各省市(上海69,天津59),显示了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优越性。2004年北京则“反胜为败”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降为76(上海85,天津65),但总体上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据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北京地区GDP总量达到6060亿元,与2004年初步统计核算数据4283亿元相比,净增177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970美元,比初步统计结果增加了1457美元。人均GDP近5000美元,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自称排第二位,仅次于上海。2002年,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的水平为5040美元,北京人均GDP达到4970美元意味着距离这一标准还差70美元。
据《北京市2005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0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7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2100.5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616.3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比上年增长8.1%,是2000年的1.9倍。(后修正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886.3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为5546美元。——作者注)
“十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超出“十五”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7%、11.7%和12.3%。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相当于新加坡、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而在此后的5到8年内,他们都实现了人均GDP由5000美元向1万美元的跨越,北京也有可能实现这一跨越。
据《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连续第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2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405.1亿元,增长11.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9.5∶69.1变化为1.3∶28.7∶70。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比上年增长8.8%。提前两年实现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五”计划提出的力争到2008年实现人均GDP达6000美元的目标,意味着北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据统计,2006年全年,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其中,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862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7%。数据显示,2006年,本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0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2%,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且差距不断缩小。另据统计,目前,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达到20.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1平方米,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总体上看,北京的经济发展还是处于全国的前列,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现代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城市现代化比较
从城市现代化的角度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特殊的地位使北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城市发展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随着改革开放,沿海等一些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在很多方面仍保持优势,但是领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有些方面甚至落后了,以下我们主要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五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料进行比较,可以从中看出北京城市现代化的地位。
1.经济领域的比较
第一,经济增长稳定性高,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我们统计了2004~2006年五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中可以看出五城市经济总体实力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2004~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来看,上海是五城市的老大,2006年上海GDP首次超过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七个GDP超万亿元的省级行政区,也是第一个GDP超万亿元的直辖市。北京第二,广州第三,深圳第四,天津第五。从增长的速度来看,2004~2006年三年累计平均增长率为北京市12.4%,上海市13.0%,天津市14.8%,广州市14.1%,深圳市15.8%,北京排在倒数第一。从整个“十五”期间来看,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上海市年均增长也是11.9%,广州年均增长13.84%,天津年均增长13.9%,深圳市“十五”期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000亿元和4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16.3%,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北京和上海最慢。
以上可以看出,北京在21世纪初的几年内,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发展速度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缓慢了一些,这和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关。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保持良好的城市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稳定始终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正因为此,北京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总是慎之又慎,尽量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种“稳定第一”也体现在北京经济增长的特征上,北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其他城市高,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也最低。
第二,人均GDP“成绩不佳”。如果说GDP总量能体现地区的整体实力的话,那么,人均GDP则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0%,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北京市GDP总量达到7720.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是在1994年,2001年首次超过3000美元。2005年,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提升到4000美元,北京用了6年时间,而从4000美元到6000美元,北京仅仅用了3年。可见北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由于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其他四个城市,因此,人均GDP在五城市中“成绩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