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化指国民经济中知识含量和知识价值迅速增长并占主导地位的过程,知识化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物质和知识的比重和重要性的变化,物质和原料在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下降,知识的比重和重要性上升,经济活动的内容和价值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为生产、流通和交换的主要经济要素,知识成为新价值和新财富的主要来源,知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化、智能化和体验化阶段,20世纪后期的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是经济知识化第一阶段的表现形式。
绿色化反映了经济活动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国民经济中绿色和生态技术、产品和观念迅速增长并占主导地位,绿色化可以分为绿色环保阶段、生态友好阶段和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阶段。
全球化指国民经济中经济要素在全球配置的比重迅速增长的过程,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使资本、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但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悬殊和不平等。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它既存在于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传统和现代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现代化是加速的,现代化途径是多条的,现代化是路径依赖的,现代化是不同步的等。
2.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其实,它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它是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的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
3.第二次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发展。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4.两次现代化有不同规律和特点。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制化、世俗化、信息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过程有十个主要特点:(1)知识化;(2)网络化和信息化;(3)全球化;(4)创新化;(5)智能化;(6)分散化;(7)学习化;(8)个性化;(9)多样化;(10)生态化。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过程的典型特征是非工业化、非城市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
5.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有些方面是新发生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则是综合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两次现代化相互影响和竞争,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在不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是相互制约的。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分界,与美国密执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殷格哈特把1970年作为发达国家后现代化的起点基本一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把1973年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基本一致。麦迪森的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分别是: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1994年德国社会学家查普夫教授在《现代化与社会转型》中曾提出“持续现代化”的观点;1991年美国学者E.Triyakian教授曾提出“新现代化”和“第二种现代化”的观点。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它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新天窗,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些变化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30年历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它的特点和规律都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发达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第二次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因而面临双重压力。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是:(1)发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完成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发展理论的统一;(2)发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坐标系,建立分析不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理论工具;(3)发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周期性变化,提出综合现代化模式。
五、综合现代化模式
21世纪初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全部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国家有三种情况:刚刚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没有完成经典现代化也没有对第二次现代化作出响应的、没有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但对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作出经济响应的。在21世纪的前50年,经济发达国家继续推进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直接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适合于已经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国家;第二,先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再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第三,同时推进两次经济现代化,知识化和工业化并进,第三种选择就是综合经济现代化,因为它是两次经济现代化的合成,是一条新型经济现代化道路,也可以称作新兴型工业化道路。继1988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第二次现代化”概念之后,何传启又提出“综合现代化”模式。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包括对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即综合现代化等的理论阐述。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提出“综合现代化模式”。他认为,未来50年的世界现代化将有第二次现代化、追赶现代化、综合现代化三种模式,后者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何传启指出,综合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发展设想,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种新理论。它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阶段目标,协调发展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用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综合现代化既不同于追赶现代化,亦有别于第二次现代化:追赶现代化要求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综合现代化要求同时进行第一次、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自然发展,综合现代化则是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为赶上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何传启将综合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形象地称之为“运河战略”,他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一书中阐述了综合现代化模式的“运河模型”和“运河战略”,即综合现代化理论。他说,如果把人类文明进程比作一条长河,有些国家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河段,有些国家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河段,后者为了赶上前者,在两个河段间开凿一条运河,沿运河航行,就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而不是在原来的河道上没有希望地拼命追赶”。
综合现代化模式的发展战略——“运河战略”包括基本思路和三个要点。
1.综合现代化模式(“运河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一,可以形象地把人类文明比作一条长河,原始社会是一个河段,农业社会是一个河段,工业社会是一个河段,知识社会是一个河段;文明之船从农业社会河段向工业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河段向知识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文明之船沿着人类文明主河道航行,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是一种自然发展,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
第三,工业社会的文明中轴是工业文明,知识社会的文明中轴是知识文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如果在工业社会河段和知识社会河段之间,按照“运河模型”原理,开辟一条通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路程较短的运河,文明之船沿着运河向知识社会航行,协调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中轴的联动和转换,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
2.综合现代化模式(“运河战略”)的三个要点
第一,发展路径创新,即路径创新战略。综合现代化的“运河模型”要求,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地理条件,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运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有不同运河。
第二,发展模式创新,即模式创新战略。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现代化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自己发展路径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并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模式。打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推动发展模式的快速新陈代谢,逐步逼近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
第三,实施战略管理。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是变化的,综合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然是变化的。所以,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都必须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动态的战略管理。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外有两种选择,一是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追赶现代化,二是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即综合现代化。发达国家必然是推进第二次现代化。何传启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综合现代化、追赶现代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的三种模式。目前,我们对三种模式的认识都是十分有限的。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犹如一座大金矿,等待着探索和开发。
3.广义现代化理论大厦
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一书中,何传启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基础上,提出“广义现代化理论”和“广义现代化理论大厦”两个概念。这是对20世纪后50年现代化研究的一种理论概括。
在20世纪后50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50年代至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70年代的后现代化理论,80年代的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到90年代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反映了科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阐述的“第一次现代化”,与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是一致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阐述的“第二次现代化”是一种新现代化,它既包含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等的主要内容,学者们关于新经济、新社会、新政治、新文化和新文明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纳入它的范畴。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解释了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含内容比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更宽广。相对于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再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更加广义、普遍的现代化理论。因此,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一书中,何传启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简称为“广义现代化理论”,并把它简化成一组关于世界现代化的“理论表述”。
何传启建议,将世界现代化的主要理论集合起来,建成一座“现代化理论大厦”;这个理论大厦,以“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骨架和基础,因此可以命名为“广义现代化理论大厦”。在广义现代化理论大厦里,各种现代化理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注:虽然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再现代化理论等也有关于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的叙述,但是,它们的重点主要是对第二次现代化的一种理论阐述。
总之,中国现代化由梦想到行动,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在这个过程中遭到了来自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两股力量的重重阻力,致使近代的现代化运动几经奋起,几经破灭,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消灭了三座大山,而且领导中国人民掀起了现代化运动,经过50多年的奋斗,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