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1896~196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原名文常,字运卿(qīnɡ)。湖南桑植入。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6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参与领导创建晋绥(suí)抗日根据地。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69年6月9日逝世。1982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为他平反。
重情义的元帅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人民军队的主要将领之一,新中国元帅。贺龙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是这样,入党后还是这样,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领导和元帅后仍然是这样。
1950年2月25日,大西南解放后不久,青年刘冠群来到成都四川省委所在地,盼望早一刻见到贺龙。刘冠群的父亲叫刘达武,农民出身,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阳红军时期的战役(yì),负伤回家后,生活困难。当贺龙知道老部下的孩子来了,马上叫人去请刘冠群。
刘冠群上楼后,一眼就认出了常在照片上见到的贺老总。他激动地深深鞠(jū)了一躬(ɡōnɡ)。贺龙已经快步赶到他身边,一把拉住他,上上下下地打量:“像,鼻子眼睛都像你父亲……就是身体没他那么结实。”贺龙仔细询问了刘冠群的情况,又问起了老部下刘达武现在的状况。当听完刘冠群的话后,贺龙将头微微仰起,望着天花板慢慢地、慢慢地吸烟,他的眼神有一些忧虑,声音也变得低沉沙哑:“北伐的时候我们打公安县,打输了。部队整顿了3个月。周逸(yì)群抓政治,你父亲练兵,我们的部队就大变样了。去打宜昌,吴佩孚的兵比我们多,枪比我们好,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一个师就把宜昌拿下来了。那一仗缴(jiǎo)的枪,每个兵扛一支都扛不完。你父亲是团长。”贺龙停止了回忆,对刘冠群说:“你父亲为革命做出的牺牲,功不可没。我派人去看望他,叫当地政府照顾他。”
贺龙也早为老战友的孩子想好出路。他把成都革命大学的校长请了来,把刘冠群送去革命大学学习。送别时,贺龙握着刘冠群的手一再嘱咐:“要好好学习,要常给你父亲写信,告诉他,我想着他哩,我们会见面的!”此后,贺龙多次给刘冠群去信,关心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多次给老战友刘达武去信,带去关怀和问侯。
穷苦的农家弟子
贺龙出生于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原名贺文常,字云卿(qīnɡ),参加革命军后改名为贺龙。贺龙的父亲小时候就开始学手艺。他学得一手好裁缝,同时,继承祖上习武的传统,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之后,他靠着种地兼做裁逢,勉强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贺家是个大家庭。贺龙出生时,已经有了三个姐姐。后来妈妈又给他生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全家祖孙三代共11口人,主要靠0.2顷(qǐnɡ)薄田和一个裁缝的收入维持生计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贺龙出生的年代,正赶上湖南连年发生水灾和旱灾。整个湖南西部地区到处都是灾民。贺龙从出生到五六岁,没吃过一顿饱饭。他们兄弟姐们穿的衣服也很差,尽管父亲是裁缝,可再好的裁缝没钱买布,也做不出新衣服。
全家人一方面拼命劳动,能干活儿的都要找活儿干;另一方面是节衣缩食节衣缩食:省穿省吃,泛指节约。。即使如此,也是朝不保夕。有一年,贺龙家因向一户地主借了一点钱,原本指望到秋天收了稻谷换点钱把债(zhài)还上。可是,遇上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原来的债没还上,加上很重的利息,债务更加沉重。家里再没有别的东西了。于是,贺龙的父亲不得不去给人家当长工来抵债。
父亲在地主家干了一年活儿,仍然还不清债。苦水里成长的贺龙,虽然营养不良、身体很瘦,但有一般的苦孩子所没有的精神。他两只眼睛不大,却很有神。尽管经常吃不饱饭,但是,他从来没表现出弱不禁风弱不禁风:瘦弱得经不起风吹。形容身体极为虚弱或娇弱。的样子。他精力充沛,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祖父在贺龙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把他带在身边,教他习武识字。童年的贺龙很听话。祖父教他练武,他一招一式,认真模仿;教他认字,他跟着认认真真地念。聪明的贺龙给爸爸带来了不少欢乐。
眼看贺龙到了上学的年龄,祖父想:要想孩子将来不受穷,不被人欺负,光有勇力不行,还必须有文化。可是,家里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个很少求人的倔强老人,为了孙儿的前途,竟然亲自出面央求族长,请他允(yǔn)许把贺龙送进族人办的私塾(shú)。族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贺龙获得了上学的机会。
贺龙的父亲也对他抱有很高的希望:他是贺家的长子,将来要担当养家的重任。父亲觉得自己是个裁缝,儿子跟着学手艺既不用交学费,又可帮助自己干一些活儿。所以,在爷爷教贺龙习武练字时,父亲却坚持让儿子学裁缝。贺龙是个听话的孩子。不管是学武术还是学裁缝,他学得都很认真。可是,在私塾学堂,就另当别论了。
当时的私塾先生教学方式很死板,主要是死背硬记,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老先生讲课,就是照着书本念一遍。先生念书的技巧是摇头晃脑地唱。他唱上两三遍,就让学生跟着唱,一起唱三五遍之后,就由学生自己去背了。学生们并不怎么理解书上的内容,先生也不讲解。
童年的贺龙,聪明机灵,很喜欢认字,也听话。凡是讲到的事情,他都认真听并自觉遵守。可是,对于老先生那闭着眼睛唱书的讲课方式,他很反感。特别是不知道书上讲的是什么,硬是让大家背,他接受不了。私塾先生最恨不顺从的孩子,于是,谁不低头,就专门收拾谁。越是这样,贺龙的反抗意识越强,越是反抗,就越容易遭先生毒打。
为了逃避毒打,他开始逃学。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在童年的私塾学堂中,贺龙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胆大正直的乡童
在饥饿和艰苦环境中成长的贺龙,精力很旺盛,胆子也特别大。在童年的伙伴中,谁的胆子也没有他大。
家处水乡,没有谁教,他就在很小的时候学会了游泳,而且水性很好。他家门前有一条河,叫玉泉河,雨水集中季节,河水很深,水流也特别急。从四五岁起,贺龙就一个人到玉泉河中玩水。离家不远处,有一座横跨(kuà)在玉泉河上的拱桥,桥的最高点距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有一次,贺龙和几个孩子来到桥上,不知谁提议,从桥上跳下去。别的孩子都望而生畏,贺龙却从桥的最高点纵身跳了下去。当时正好有激流通过,河面宽而桥拱窄,形成漩涡漩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贺龙被汹涌汹涌: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河水冲走。桥上一块玩耍的孩子们吓呆了,他们哭喊着顺着河岸往下追。河水流到一处平缓(huǎn)的地方,贺龙在水中挣扎了好久,才被一名打鱼的农民救起。
在玉泉河中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贺龙,并没有对家乡的河产生一点畏惧。童年的贺龙,在玉泉河中获得了不少乐趣,也锻炼了勇敢结实的体魄(pò)。
原本就勇敢胆大的贺龙,在练武术中胆量变得更大。他专门愿意向危险、困难挑战。越是危险的环境,他越是想闯一闯。贺龙的大姐夫养马、贩马。贺龙经常到姐夫家玩,渐渐地也喜欢上了马。每次到姐夫家玩,他总要骑马过过瘾。如果姐夫让他帮助放马,他会高兴得不得了。在放马时,贺龙最愿意骑没有马鞍的马。跳上光滑的马背,揪住马鬃(zōnɡ),两腿一夹,不甘屈服的马飞奔起来,少年贺龙感觉那是一种独特的快乐。喜欢向危险挑战的贺龙,从喜欢骑马发展到爱马。在爱马、骑马中,他练就了一手驾驭烈马的绝技。
童年的贺龙对武术的学习很有悟性,对中国武术中拳脚的使用、刀枪的特性掌握很快。从小就跟着爷爷、叔叔练习武术,练习武术比上课识字辛苦,可是,贺龙宁愿吃苦受累,也不愿意在私塾学堂忍受压抑的气氛。因为,那个私塾先生是个势利小人。在课堂上,他常常利用手中的一点小权力,袒护富人的孩子,欺压穷人的孩子。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贺龙不仅从父辈身上继承了刚烈的个性、勇敢的气魄(pò),还从他们身上继承了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爱打抱不平的脾气。在私塾学堂上学的孩子,既有穷人的后代,也有富人的后代,还有一些孩子的父亲在官府当差。贺龙痛恨官府的人,连他们的孩子也瞧不上。有一次,学生们下课后正在一起玩耍,县里来了一个禁烟局的人。洪家关的保甲长陪着笑脸去迎接,并打骂驱(qū)赶百姓,把当地群众打得四散逃跑。看到这些,贺龙又想起买米的情景。他就愤愤不平地骂道:“什么东西,真是污官害。”
“你敢骂官?好大的胆子。难道你长大了不想当官吗?”一个富家孩子很不满地说。
贺龙愤怒地看着这个父亲在官府当差的公子。那公子仗势欺人惯了,见贺龙摆出要打架的姿势,就冲过来,想给贺龙一拳。贺龙最不怕打架了。他闪过对方,顺势给对方一记耳光。挨了打的富家少爷愤怒地说:“你练了几招武术就敢打人?我长大了要当保长,专门收拾你!”贺龙则反唇相讥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保长最不是东西,逼债、催(cuī)粮,欺负穷人。我长大了,专门揍保长!”
贺龙勇敢正直、敢作敢为的个性,使他在穷孩子中很有人缘。穷孩子们都愿意跟他在一起玩耍。当时富家少爷瞧不起穷孩子,有骨气的穷孩子也瞧不上富家少爷。富家子弟中常有惹事生非的人。他们倚(yǐ)仗倚仗:依赖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老子有钱有势,就借机会欺负穷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贺龙总是挺身而出,把那些欺负人的富家少爷打得屁滚尿流。
离开学校后,贺龙除了参加劳动,就是和穷孩子们呆在一起。穷孩子们一见到贺龙就有了主心骨。贺龙家所在的洪家关是个小镇。每5天这里有一个集市。这天,又是一个集市。赶集市的人正忙着自己的生意,突然,人群大乱。一个青年骑着高头大马在集市中横冲直闯,踢(tī)翻了几个货摊,吓得赶集的人到处躲避。骑马的人是县衙(yá)领班的儿子。他倚仗老子的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今天到洪家关就是来耍威风的。正在赶集的贺龙,见不得有人横行。他手持一根棍子跳到街中央,大喝一声:“来人下马,不要影响人们赶集。”领班的儿子见拦在路中央的是个衣服破旧的小孩子,根本没理睬(cǎi)他,继续向前闯。贺龙见这种情状,更加愤怒。他迎着冲过来的马,闪过马头,左手抓住缰绳,右手中的棍子一扫,就把马上的小子打到地上。跟随贺龙的几个穷孩子,一拥而上,痛痛快快地把那家伙打一顿。直到他叩头求饶,孩子们才放过他。
贺龙打了横行乡里的县衙领班的儿子,这下可闯了大祸。乡里人都称赞他有骨气,为了保护贺龙,乡亲们都来为他出主意。贺家的族人到县城里请来一位在县衙作事的举人。那人也痛恨领班,就举出了领班的几条罪状。他告诉贺龙,一旦被抓,当堂审问时,就把县衙(yá)领班的罪状和他儿子的行为当众讲出来。果然,没过几时,县里来人把贺龙抓走了。
在县衙(yá)公堂上,面对凶恶的打手,贺龙镇定自若,根本不像一个12岁的孩子。当县衙问话时,他义正词严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分,措词严正有力。地讲述了县衙领班儿子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jìnɡ),也揭发了领班的罪恶。县官在社会随时都可能发生动乱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触犯众怒,于是,当庭放了贺龙,并撤(chè)了县衙领班的职。
无所畏惧(jù)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