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历史,始终不断前行,推动它的就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词汇,“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爱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因为重视学习,孟母三次搬家;因为享受学习,65岁的老人十几次冲刺司法考试;因为倡导学习,我们的祖国才由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才有了嫦娥探月超越千年梦想的壮举。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停止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被知识拉下马,就会被淘汰。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被知识拉下马,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我们确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之后,首先要正确地评估自己,了解自己已经掌握什么,工作中最缺乏什么,然后确定应该补充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选择重点学习。同时,要把终身学习当作一种贯穿于整个一生的思想,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这样,我们才能有良好的观点,才能衡量我们所经历过的变化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而且我们所衡量的依据不再是恐惧,反而会是正能量,是机会意识。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在时代的天空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所以,让我们重视学习的意义,拿起学习的武器,享受学习的乐趣,把终身学习当作一种理念来坚守和践行吧!
【实用宝典】
终身学习不是叫你埋头苦干地去学习各样的知识,也不是单纯指书本上的学习。知识不但可以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终身学习需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
(1)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具体地说,主动学习的习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二是对学习有如饥似渴的需要,有随时随地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要用来学习的劲头;三是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四是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五是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六是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
(2)不断探索的习惯。不断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领域里,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凭借自己的发现和寻找进行学习,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培养不断探索的习惯,一是要对周围某些事物、现象,对听到和看到的观点、看法有浓厚的兴趣;二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三是要对新事物有开放的心态。
(3)自我更新的习惯。自我更新,就是不固守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从发展和提高的角度,对自己的知识、认识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完善。自我更新,需要不断地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联系、推敲、质疑和发展。一是要对一切新信息和新事物持有开放的心态,对待信息要采取吸取精华、弃除糟粕的明智之举;二是培养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敏感性;三是要善于进行反思;四是要扩大自己的视野,给自我更新开发知识源泉;五是虚心也是自我更新需要的重要素质;六是重视别人的意见,主动纳言。
(4)学以致用的习惯。学不致用,当然无用;学以致用,自然会有用。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一是要经常观察和思考;二是要学会“做”,这是这一习惯的核心;三是总结出实践中蕴含的规律性的知识。
(5)优化知识的习惯。优化知识,就是指管理知识与处理信息。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需要做到这样几点:一是要对知识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反思,如学习是否专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够、解析信息是否全面、是否有钻研精神等,做到多思考、多复习;二是要学会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同时要在了解的基础上避免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不良运用。
习惯秘笈
“改变”是一切进步的起点,而“学习”是改变的决定性因素。你永远不知道时间过得有多快,但它一直是在改变。所以你现在就要准备好终身学习,迎接未来所有的改变!
第三节不懂就问,打造一颗有教养的头脑
即使你是一个天才,你也不可能一通百通。一个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懂就问,虚心地向他人求教。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 比尔·盖茨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懂的事情向别人请教是必要的。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学习要诚实,不懂就要去请教别人。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很多伟大人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他们养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是最好的例子。
【精彩故事】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妙语点评】
我们理应学习孙中山先生那种不懂就问的精神,还要认真思考和体会他小时候说的那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要善于思考,及时提问,虚心求教,要让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伴随我们的一生。
【智慧感悟】
虚心求教,不懂就问。问,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人会觉得丢人,觉得把自己在外人面前自设的面子给丢掉了。其实,面子是别人给你的限定和束缚,你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记住一句话,面子是这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你虚心地、真诚地去请教别人,此刻你的虚心成就了你的成长,这次不懂的下次就知道了。
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即不懂就问,虚心向别人求教。那些登上事业顶峰的人们,在讲台上发表演说时,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上万的人们,总是高高地抬起头向上仰望,因为他们站在低处。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应把提问当作一件羞耻的事。相反,这是一种博采众长的学习方法,既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也体现了一个求学者应有的度量。一堆巨石被山洪冲到草地上,把一片小草压在下面,小草为了呼吸那清新的空气,享受那温暖的阳光,改变了生长方向,沿着石间的缝隙弯弯曲曲地探出了头,冲出了乱石的阻隔。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增长某方面的知识,只要别人这方面比我们强,就值得我们去请教。
总之,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虚心求教,肯向别人学习,这才是“不懂就问”的精神。
【实用宝典】
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遇到难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自己寻求、摸索。而当自己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要想到学着去问了。这“问”的哲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快速、顺利地得到答案。在如何“问”的问题上,以下几点是关键:
(1)把握“问”的时间。有问题需要请教同事、领导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时间。问题出现,我们一定要先看资料、看前例、看联系,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询问同事或者领导。一次两次,他们会觉得你积极主动,但次数多了,他们能否有这样的感觉就很难说了。所以,一定不要马上就“问”。
(2)抓好“问”的时机。有问题需要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别人对这个问题能否给予答复,以及答复时的态度和答复的满意度。不能在别人最忙碌的时间去问,不能在别人心情烦躁时去问,不能在别人特别想休息时去问。所以,我们要学会察言观色,在最恰当的时机去“问”。
(3)运用“问”的方法。有问题需要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留意方法。请教、询问时的方法好与坏,直接导致的同样是能否给予答复,以及答复时的态度和答复的满意度。假如你的一个不恰当的用语,正好刺到被问人的忌讳,就很可能“问”不出你想要的结果。
(4)反思“问”的结果。请教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但问题解决后要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为何我就没有想到这样解决?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去思考?为什么他会这么处理它?等等。千万不要“为结果而结果”。要知道,对结果进行反思的“不懂就问”是取得质的飞跃的最好途径之一。
不懂就问,应该做到有准备地“问”。这样的“问”才能“问”出结果,“问”出水平,“问”出进步。
习惯秘笈
所谓“学问”,就是既学又问。善学者必善问。“问”是由思考得来的。凡是有学问的人,必定是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追问到底的人。
第四节取长补短,巧妙“嫁接”别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弱项,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所以我们做人做事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要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智慧,学习他人的教训,学习他人一切可以作为借鉴的东西,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学会多角度看人,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好赞美别人的长处,常对世界怀感恩之心,你的人生就进入一种更新、更美的境界。
【精彩故事】
有一个网络公司的编辑张某,很有才华,也很有能力,他做事效率高得惊人。但他有时候会自作主张,用领导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而跟他做一样工作的另一个同事,相对来说没有他那么有爆发力,也没有他的创新能力强,但对方做事很踏实,而且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因此领导就很偏爱他那个同事,每次会议上都拿这位同事作为标杆,让张某向同事好好学习。张某却很不屑,觉得对方做的并不怎么样,只要自己稍微做得认真一点就可以超过他。
这位同事跟张某关系也不是很友好,俩人虽然做的是一样工作,但都互不理睬,相互保密。张某很不喜欢这个同事,觉得同事心眼不好,喜欢算计,经常在领导面前说自己坏话,与这样的人为伍简直就是一种耻辱!不过,张某依然经常被批评,他的同事依然经常被表扬,而且领导依然提醒他多向同事学习。
非常遗憾的是,在公司工作半年后,张某参加转正笔试和实操均不合格,这对他来说打击甚大!领导这次并没有骂他,只是让他回去好好想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还有最后一次考核机会,如果这次再不合格,那他只能打包走人了。
因为切身压力所迫,以及后来领导的提醒,张某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先不管对方的人品有多糟糕,去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
天生聪慧过人的张某,学习能力非常之强,很快就超过了那个同事。除此之外,他也慢慢意识到了他们编辑部门其他几个人身上的优点,而且心里很明确需要向大家学习什么样的技能。
就这样,张某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笔试和实操考核的时候,顺利通过!
【妙语点评】
实践告诉我们,在职场放大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你会变得很开心!而这个故事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也有力所不及之处。善借外智,才能思路开阔;善借外力,才能攀上高峰。否则,就是狭隘的自大心理的反映,其结果只能有一个:停滞不前。
【智慧感悟】
要想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除去勉励自己之外,在与人相处时要自身保持低调,肯定他人长处,胸有足够雅量,倾听不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让自己更趋近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