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岭
“热爱生活”乃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但更是一项对生存空间的审美活动。
毋庸讳言,我们“爱生活”的依据正面临釜底抽薪、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首先,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出现了疏离,甚至冷漠。
众所周知,人们通常所说的“热爱生活”并非无条件无缘由的,即生活视野中须有可爱、可敬、可供审美与肯定的东西,以激发、酝酿和滋育人的热爱情结;须有一些清爽、纯净、甘怡的元素来愉悦人的身心,培养人们对生活本体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物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受污,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地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的感情,也劣化着对社会形象的判断;不仅污染着地理,更污染着世人的灵魂和心态;不仅败坏了人的生命记忆和生活情绪,亦加剧着人们对生活的怀疑和不信任……随手拈来几个数字即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为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的最大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植物中的15%~20%面临威胁,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了156个……
我们有那么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校经济类专业,可又有多少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在中国菜的菜单上,你尽可找到穿山甲、猴脑、熊胆、鹤、鹿血、河豚、蛇蟒、扬子鳄、猫、狗……在西方人眼里,这简直疯了,简直是一种“暴力饮食”、“犯罪饮食”,只有魔鬼撒旦才如此疯狂。这与物质型的人生趋向、功利价值观,缺乏对生命和自然的审美习惯,缺少宗教和理性态度有关。
悉尼奥运会时,看足球比赛,电视转播画面上不时出现海鸥掠过绿茵的情景……这让我为之动容。在一些美丽的北方海城,草皮鲜艳的人工广场(一种高成本的“塑化自然”)虽比比皆是,但却难觅白鸥翱翔的场面,这大自然最生动的天使总每每缺席。
同时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除“热爱生活”外,还有一句流行的话叫“相信命运”。可真正使一个人对命运抱有充分信任和肯定并非易事:须有一种基本的普适的生存价值让其觉得合情合理——乃至有兴趣尝试和参与;须有一套较公正的社会文明秩序和游戏规则,使其对生存努力抱有信心和安全感对权力不再恐惧,对集体不再怀有敌意和成见,对生活持合作态度;须有一种健康、正直的舆论体系、是非原则和良好的人物命运结局,来维护生活本体的“正义”形象……
可有多少命运真正掌握在当事人手里?
在现实中,你很难找到那种单靠个人和主观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事业”。复杂的人际关系、背景、门槛、阻力、刁难,方方面面的应酬、交结、攀附、周旋……一个人若不肯作妥协,若不懂得世故变通,若不能八面玲珑、曲意逢迎,许多事你都休想做成。按正常渠道和正常手续,多少事可以顺顺利利地办成?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任何有一点权力的地方,都不会如自动门一样迎宾,而是个个像藏宝窟般密布玄机,除了明锁,还有暗锁,皆需密码和咒语……当单纯遭尽了嘲笑,当恶俗和粗鄙的力量占了上风,被迫无奈,连正直者也不得不打起“花钱买平等”“犯规换公正”的邪念,没办法,你耗不起,等不及,毕竟以个人之薄力难做世面的“清道夫”,又毕竟不甘与敌同归于尽罢。
做不愿做的事,开不愿开的会,表不愿表的态,见不愿见的人……精神作弊,表情作弊,话语作弊……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放扩,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常常是阴霾、低回、狭隘的。
长此以往,人的心态会败坏到何种境地,可想而知。而最终呢?愤怒总要让位于“冷静”,激情总要退缩为“安然”。多少国人的书房里、厅堂上、卧榻前,都悬着一幅“难得糊涂”的墨宝,将生存无奈和精神沮丧高标成修身养性、立命存身的豁达。
说中国人不懂得幽默,表面上好像指中国人没有“情趣”,缺乏“发现”与“创意”,而实际上,是中国人活得太消沉太不自信,没有活力与光彩,老有兴奋不起来的感觉,对日常、对人生,正应了那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复杂的社会形态面前,生命呈现出的无力感、怅惘感、灰色感、阴郁感、挣扎感、淤堵感……一个人长期困顿于黯然之中,他哪里还有心情去“幽默”?
有一个现象颇说明问题:尽管我们有数不清的“楷模”作榜样,尽管不停地宣传和呼吁“奉献精神”,尽管职能部门煞费苦心地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工程”,但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信誉、文明习惯、公益支出、义务捐献等方面,我们所反映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觉意识仍不免令人尴尬。
在欧美一些国家,诸如血液、骨髓、眼角膜等器官捐献量,已是中国的几十倍、上百倍,这样的悬殊,确让我们这张登记着13亿人口的庞大脸面有些挂不住。据国际组织“世界价值调查”统计,82%的美国人至少为一个(平均2.4个)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这个比例在德国为68%,加拿大为65%,英、法分别为53%和39%。另据美国盖洛普民意研究所调查显示:年纪在14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占半数以上的人做过义工。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伦理水平问题,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理性显现,它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乃内心情感和道德能量向外界的自然转化。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肯定性热情有关。
爱是需要依据和理由的。
有了可爱的土壤,爱才会生长。有了可爱之人,才能以爱示人。任何提倡爱心、普及道德的前提都只有一个:给世人一个值得爱、值得尊重和拥戴的空间!
前提是环境,是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