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这位新长官身材魁(kuí)梧,双眼炯炯有神(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站在部下们面前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慑(shè)力。突然,细心的士兵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年轻的上级头上的军帽竟然微微向右偏着,而不是按传统的戴法——轻步兵的贝雷帽一律向左倾斜,这个发现很快在士兵们中间流传开来,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嗨(hāi),也许这位新长官不像看起来那么呆板,你们瞧他的帽子,居然向右歪,多标新立异呀!”
其他的人也纷纷附和:“对呀,对呀,这位长官的做法很有趣,很合我们的口味呢。以后,我们也都把贝雷帽往右偏吧。”
就这样,夏尔·戴高乐少校一到任,就在无形之中,赢得了部下的好感。
在当时,戴高乐原先的上司菲力浦(pǔ)·贝当,已经跃升为法军总监和最高军事会议副主席,成为贝当元帅。贝当元帅依然十分器重戴高乐,在他的支持下,戴高乐得以在轻步兵营里大显身手。
一次,戴高乐公然违抗命令,擅(shàn)自决定全营急行军,当晚返回特里尔。在军令如山倒的军队里,这种故意违反纪律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受到处分。一些下属非常担心,忐忑不安(忐忑不安(tǎntè):心神不安。)地对戴高乐说:
“少校,这样做恐怕不太好,万一上级怪罪下来,您至少要被关两个星期以上的禁闭呢。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可是戴高乐毫不在意,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地说:
“等着瞧吧,贝当将军会认为我是对的,不会有事的。”
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司令部的将军们经过一番调查,又仔细研究了一下,最后决定破例对这位刚愎自用刚愎自用(bì):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的少校免予处分。
另一次,贝当将军来访问特里尔,视察了戴高乐指挥的队伍后,对他严谨的治军风格,感到十分满意。
过了不久,一位议员向陆军部告状,说戴高乐拒不执行命令,必须对他进行严厉的处分。
原来,特里尔纬(wěi)度高,气候寒冷。士兵们对这样的生活很不习惯,加上戴高乐严于治军,军营生活紧张而乏(fá)味,大家都不愿意在这里久留。于是,一些有门路的士兵,千方百计动用各种关系,调离特里尔。戴高乐自然十分恼火,就宣布凡是想贪图舒适,要调到别的地方的人,一律给予处罚。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稳定军心,戴高乐还下令让全营的士兵每天把上面的决定读一遍。
刚好这个时候,一封调令送到了戴高乐手里。这封调令是陆军总司令部发下来的,上面写明要把营中一名士兵调走。刚正不阿的戴高乐上校气得发抖,他知道这是那名士兵通过一位议员做的手脚,他怒气冲冲地想道:“这些懦弱(懦弱(nuò):软弱,不坚强。)的家伙,居然如此无视我的命令,妄想舒舒服服地当老爷兵。这一回,我绝不会让你们如愿!”
于是,戴高乐不但没有执行调令上的命令,反而把那个要调走的士兵关了两个星期禁闭。因此,受托的议员恼羞成怒,马上向陆军部告了一状。
陆军部下令好好调查这件事情,当地的驻军司令也把戴高乐狠狠训了一顿:
“戴高乐少校,我从没有遇见过你这样自命不凡的人。希望你还没有忘记,军队里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像你这样拒不执行命令,至少要关60天禁闭。而我这个辖(xiá)区,也将因为你而蒙上耻辱(rǔ)。你给我下去,好好想一想吧!”
戴高乐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像这种情形,万一陆军部长来一个不高兴,自己也许还会被撤职呢。于是,戴高乐连夜赶去见贝当元帅,向他阐(chǎn)明了自己的理由。贝当元帅详细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戴高乐为了稳定军心,一时拒不执行命令情有可原,便答应为他说情。
第二天,贝当特意去拜访陆军部长保罗·潘勒韦,提起了这件事,并且说:
“部长阁(ɡé)下,我仔细调查了事情的经过,也听过了戴高乐少校的申辩。我觉得,这件事戴高乐虽然处理得不很恰当,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军心,出发点还是好的。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不再追究下去呢?”
潘勒韦部长听完,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
“好吧!既然将军阁下也为他求情,我相信这件事是事出有因的,就破例一次吧!”
戴高乐又一次在贝当的庇护(庇护(bì):袒护;保护。)下,摆脱了麻烦,第19营士兵调动频繁的事也渐渐平息下来。
虽然戴高乐少校对士兵们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并不冷酷(kù),对士兵一向关怀备至。
1928年冬天,一场严重的寒流袭击了德国被占领区,气温也下降到摄(shè)氏零下20几度。驻扎在莱茵区的法军中,有143人在寒流中患流感丧生。很不幸的是,光是戴高乐麾(huī)下的第19营中,就有30多人死于流感。
这一情况传开后,公众舆(yú)论一片哗(huá)然,愤怒的人们要求对那些管理者进行严惩,以正军纪。戴高乐少校由于营中死亡士兵太多,成为陆军调查委员会的重点调查对象。
很快,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小组就进驻第19营。在那里,调查人员和士兵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向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有一位士兵对调查人员说:
“少校虽然对人严厉,但那仅仅表现在训练的时候。平时,少校总是很关心我们的饮食起居,把我们当一家人看待。就拿这次流感来说吧,前一阵子,有个士兵得流感死了,少校和他非亲非故的,可是当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竟然当着下级的面,伤心地哭了。而且,他还自责不已,觉得自己没有尽好责任,坚持为那个士兵服丧呢。”
旁边的其他士兵也纷纷说:
“不错,戴高乐少校确实是位好军官,也是位好上司,你们可要秉(bǐnɡ)公处理,不要冤枉(wǎnɡ)了好人啊!”
于是,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小组一致认为:轻步兵第19营有大批人死亡,绝不是因为该营军官对士兵照顾不周。该营的管理相当出色……
永不屈服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开帷幕(帷幕(wéi):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针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叫嚣,戴高乐认为应立即建立机械化部队。加强坦克战的训练,而不只是消极防御。当时,法国在与德国交界处,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马奇诺防线”。军界很多人以为有了这条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高枕无忧:垫高了枕头睡觉,无所忧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了。戴高乐则反对只靠马奇诺(nuò)防线被动防范的战略。他说:
“任何守军如果只局限于使用旧式武器进行被动防御(yù),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以机械化部队对机械(xiè)化部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
但是戴高乐的主张没有被当局采纳(nà)。他还因为和上级意见不一致,而被阻止晋升军级。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的预见得到证实。1940年5月,德国军队采取突然袭(xí)击的方式,迅速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了法国。法国军队一溃(kuì)千里,完全陷入了被动局面。
德国的入侵,证明了戴高乐的意见是正确的。法国政府这才任命他为装甲师师长,去阻止德军。戴高乐指挥坦克兵深入敌后,突袭(xí)敌人,俘虏了德军600多人,还缴(jiǎo)获了大批战利品。法国总理雷诺破格提升他为国防和陆军部副部长。但是当时德军已逼近巴黎,法国军界领袖贝当、魏刚等人已决心投降。德军进攻巴黎时,他们不但不抵抗,反而宣布“不设防”。1940年6月14日,巴黎陷落。22日,由贝当为总理的法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自动解除武装。法兰西共和国灭亡了,这是法国历史上的耻辱。
但是,法国人民并没有屈服。戴高乐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挑起了挽救祖国的重任。他坚决主张继续战斗,必要时可把政府迁到北非,也绝不投降。英国首相丘吉尔为阻止法国投降,曾亲自到法国,劝说法国领导人与英军共同抗德。戴高乐在与丘吉尔会谈中,激动地说:
“我本人要坚决维护英法联盟,反对法国单独退出战争,决不投降。”
丘吉尔非常赞赏戴高乐的勇气,他说:
“我在同这位身材高大、性情冷静的人接触中,始终保持着一个印象:这才是法国的元帅!”
但是,贝当、魏刚等人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戴高乐决定与他们分道扬镳(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到国外去领导抵抗运动。
1940年6月17日10点钟,戴高乐准时到波尔多机场,为英国将军斯皮尔斯送行。这个时候,投降派们似乎已经嗅出了点什么,他们意识到坚强不屈的戴高乐绝不会轻言放弃,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他们派了很多秘密警察,随时监视着戴高乐将军的一举一动。
戴高乐将军泰然自若,握着斯皮尔斯将军的手,一边闲聊(liáo),一边走向飞机。他的副官戴库尔塞尔中尉,已经事先躲进了飞机里。戴高乐把斯皮尔斯一直送到舱(cānɡ)门口,这时,发动机已经发出了轰鸣,机轮马上就要开始滑行,突然,人们看见飞机里伸出一双手,把戴高乐迅速拉进了机舱,然后,舱门也关上了。
等到秘密警察们反应过来,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机已经载着戴高乐将军,载着法国的未来,冲入了云霄(xiāo)。
两手空空的戴高乐将军,孤身一人来到英国,一没有人手,二没有物资,有的只是不屈的信念和一腔为祖国奋斗到底的热血。不过,幸运的是,戴高乐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大力支持。就在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求和的第二天,也就是1940年6月18日下午6点,戴高乐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进行他对法国的第一次广播。在这著名的“6·18”讲话中,他真诚地向法国人民呼吁:
“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烈火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虽然,戴高乐的呼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是,这个讲话却在以后成为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斗檄文(檄文(xí):古代用于晓渝、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之一,这一刻也将永远被载入史册,发出其独特的光芒。
然而,慷慨(慷慨(kānɡkǎi):充满正气,情绪激昂。)陈词之后,重重的障碍正迎面而来。戴高乐,作为一个准将,以他惊人的意志,在他50岁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抗战生活。
1940年6月22日,当法德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之后,戴高乐在伦敦再一次发表声明,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开展“自由法国运动”,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坚持海外抗战。
当时,虽然德国占领着法国本土的北部,并在南部维希扶植了亲德国的贝当政府,但是,法国在非洲还有一大片殖民地,例如:阿尔及尔、乍得、阿尔及利亚等地,并未完全被贝当政府控制住。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戴高乐来到非洲,建立起一个辽阔的作战基地和一个精干的行政机构。一个以戴高乐为领袖的自由法国人的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从此,戴高乐不仅仅是一位军人,更成为一名坚定的政治家。戴高乐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法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勇敢地捍(hàn)卫法国的利益。
在当时,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为苏伊士运河是控制整个非洲的关键。为了争取主动权,在1941年4月15日的开罗会议上,戴高乐向英军驻中东的总司令韦弗(fú)尔将军提出要求:
“将军阁下,我和我所代表的自由法国政府决定派部队进占叙利亚,我们希望得到您的支援,希望您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坦克、运输工具和空中掩护。”
可是,这位总司令却傲慢地说:
“不行。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我无权对自由法国的军队进行支援。”
被一口回绝的戴高乐并不气馁(něi),他转而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求援,但是这时的英国仍然想保持与投降德国的维希政府的来往,所以艾登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才能,给英国三军的参谋长写了封含糊其辞的信,信里说:
“如果我们能够集结足够力量,以保证自由法国部队的行动成功,可以冒一冒损害我们和维希政府关系的风险。”
参谋长们给了艾登一个预料中的答复:
“让自由法国采取一次反对维希政府的行动,是不合时宜的。况且,中东地区的英军目前没有多余的人手,即使有,也要用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叙利亚问题还是通过外交方式去解决的好。”
就这样,自由法国进占叙利亚的行动被无限期地搁(ɡē)置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完结,5月9日,英方代表斯皮尔斯将军给戴高乐将军发来一份电报,上面写着:
“鉴于现在的形势,令少在一个月之内,我们不能够承担运输自由法国部队的任务。自由法国部队目前最好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电报上还写道:
“韦弗尔将军本人很想与您会面,但是目前一段时间,您似乎没有来开罗的必要……”
愤怒的戴高乐将军心里十分明白,英国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多半是出于私心——英国想将自由法国的力量排斥在中东地区之外,借此机会,由英国取代法国,建立英国在中东的“领导权”。这种有损法国利益的行为,自然受到了戴高乐将军的坚决回击。
第二天,戴高乐给斯皮尔斯回电说:
“我本人根本无意去开罗。不管怎么说,中东目前的事态发展,将使在非洲的自由法国部队,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决定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物力,坚决保卫这些领地。”
然后,戴高乐又给派驻在中东的卡特鲁将军发封电报,通知他说:
“既然我们的英国盟友对我们采取消极政策,我认为,在开罗安置一名像您这样的高级官员,对自由法国来说,已无必要。请您尽快离开开罗。请将此决定通知在开罗的英国人。您也用不着掩饰撤离的理由。”
卡特鲁将军的撤离,果然引起了英方的恐慌,丘吉尔首相立刻命令韦弗(fú)尔将军,指示他说:
“在不影响利比亚沙漠安全的情况下,为卡特鲁将军提供必要的运输工具,让他和他的自由法国部队,得到一切可能的援助,特别是空中掩护。”
戴高乐将军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自由法国和英国盟军打败了在测亚的维希政府军队,及时阻止了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
自战争爆发以来,戴高乐将军对美国一直抱着极大的信心。他确信美国最终会参战,希望能利用美国抗衡英国对法国的影响。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戴高乐以他一贯的战略眼光预言:“从现在起,英国人如果没有罗斯福的点头,什么也别想干。”
尽管戴高乐深知美围的实力无从抗衡(hénɡ),当美国人一味讨好维希政权,进而侵犯到法兰西民族利益时,义无返顾的戴高乐将军仍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北美洲的纽芬兰海岸,有两个法属小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lónɡ)岛。它们从16世纪起就属于法国,岛上的居民对维希政府毫无好感,但维希政府控制着这两个岛。这两个岛虽然不起眼,但却占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