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师点点头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都在智海中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乐。”
大智和尚听了佛光禅师的话,这才放下心来:“师父,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佛光禅师点了点头,指了指门外沉寂的夜色,对大智和尚说:“夜深了,你去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说。”
清晨还在睡梦中,大智和尚就隐约听到禅房中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开示,讲说佛法。到了傍晚,回到禅堂,佛光禅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就是拟定信徒的教材。
一连几天,佛光禅师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的谈话告一段落,大智和尚争取这一空闲时间对佛光禅师说道:“师父,以前您每天也是这么忙,分别这20年来,您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每天的生活怎么还是这么忙呢?”
佛光禅师点了点头,说:“忙有什么不好呢?忙得我都没有时间老呀!”
“忙得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就好像股激流,冲进了大智的脑海中,卷起了一阵风浪。是啊,如果不忙,每天无所事事,无聊之下,难免自寻烦恼。原来师父的忙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啊!
大智和尚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也变得像佛光禅师那样忙碌。佛光禅师圆寂后,大智和尚继承了佛光禅师的衣钵,继续普度众生的事业。
有的人年纪轻轻,却心力衰退,觉得自己老了;而有的人年事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心中所思所想不一样。
心力旺盛者,懂得把握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老,故能精神饱满地面对人生的每一天;而心力衰退者,不能珍惜时间,终日里无所事事,不知所措,胡思乱想,烦恼丛生,又怎么可能不老呢?
人生何其短暂,倏忽而过,若不抓住时间,努力进取,待到光阴过尽,人之将死,遗憾相随,也不能有丝毫的快乐。所以要珍惜时间,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负此生,千万不要让自己在人世间白走这一遭。
著名文学家鲁迅就是一个惜时如命的人,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猎自然、社会科学等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间是世界上一种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珍惜的东西。任何工作都要在时间中进行,任何才智都要在时间中显示,任何生命都要在时间中诞生,任何财富都要在时间中创造。时间就是生命和财富,就是知识和力量。
千百年前,人们早已认识到了时间的珍贵,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黄金哪里比得上时间珍贵呢?黄金可以被人当作财富,永久地保存起来;而时间却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默默地,不停地流逝着。正像朱自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谁也别想把它占为己有。随着一天天、一年年的流逝,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挖下深沟浅槽,什么都逃不过它那横扫的镰刀。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从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点来说,时间是一个常数,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勤懒不同的人来说,时间要多出几倍,他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有它的特殊价值。所以,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向上,这样才不枉来这人世走一遭。
智慧典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活在时间中,一步之差,全盘皆输。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利用它”,这个不变的概念一直沉浮在脑中,尚未打捞。若让它在海中任凭风雨洗礼、与海浪抗争、与暗礁撞击,那终将支离破碎。
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人生箴言】
俗话说:“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要想成功,只靠稳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其实都面临着风险,除非永远扎根在一个点上原地不动。有人认为“还是躺在床上保险”,便一辈子安于现状,可是他们也将永远不会知道是否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行为学家把害怕改变、安于现状的心态称为“稳定的恐惧”,意思是说,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恐惧冒险,结果“观望”了一辈子,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想成功,只奉行稳健地“迈着方步”这一条原则是不行的,关键时刻,必须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被传为佳话的“破釜沉舟”的史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秦国的30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领20万军队去援救赵国。
然而宋义本是个胆小如鼠的人,听说秦军势力强大,又反观自己兵力悬殊,走到半路就胆怯了,迟迟驻扎不肯前行。当时军中补给不够,士兵只好把蔬菜和杂豆煮熟当饭吃,而宋义却大摆宴会,酒肉成席。同时,为了堵住项羽的嘴,下了一道指令:有谁敢违背我的旨令,定斩不赦。
项羽一身豪气,如此退缩之气怎能下咽!某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地喊道:“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
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说罢一剑斩下他的脑袋。
将士们听说宋义被杀,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通道,自己则率领主力渡过漳河,解救巨鹿。
待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餐了一顿,并让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灶。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进,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就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后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没有了退路,便明白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由此,士气大增,全军上下都抱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九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章邯也被迫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也奠定了项羽在军中的统帅地位。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具有这种将自己置身于悬崖上的破釜沉舟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给了自己一个成为强者的机会。
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在处于险境时,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进而能使人在短时期内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力量更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曾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被历代兵家政客或文人学者奉为行事真言。的确,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李靖横扫吐谷浑,纳尔逊大败无敌舰队,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顶住了数倍于己的美军强攻。
对于英雄,我们除了惊讶于他们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外,还经常会为他们在建功立业时所表现的豪迈气概所震动。
凯撒大帝并非出生于帝王之家,并且因血统等关系一直受到排挤。直到当权者死去,他才得到立足和发展的机会。参加祭司长的选举是他的第一站:
在选举当天,当凯撒的母亲含泪把他送到门口时,凯撒亲吻了她并说道:“母亲,今天你要么看到你的儿子成为祭司长,要么就看到他被流放。”
如果凡事因惧怕危险而畏首畏尾,则永无出人头地之日。唯有勇于冒险、敢于创造挑战,方能使事业飞黄腾达。
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业,都必须具备背水一战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这样才能凭着一鼓作气的士气和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志,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往往,当遇到困难时,有些人极易想到退却,而且是堂而皇之地找出些许理由来慰藉自己。在这种逃避的安稳中,眼前这条路没有走好,其他的路也不会成功。所以,不要给自己留后路。对生活的态度越积极,对人生的挑战越勇敢,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态和定位。
人的潜力是有弹性的,只要勇于挑战,就能产生一种超乎常规的力量。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就是不断给自己加码,也就是在跟自己竞争。“没有一件事比尽力更能满足你,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发挥出最好的能力。这会给你带来一种特殊的权利,以及一种自我超越的胜利。”
智慧典藏
为了克服最恶劣的困境,我们必须做好殊死的准备,让自己沉到谷底。逃离苦难最快的办法,就是跳入痛苦的正中间和它面对面搏斗。关键时刻背水一战,就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或者反败为胜,或者更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