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交生命中的贵人
茫茫人海,哪个人、哪些人可以作为你的贵人呢?如何搭建自己的人脉、找出那个几乎可以改变你命运的贵人呢?
生活中,“贵人”有很多种,在生活上挂念你、关心你、照顾你的是你的贵人,如你的父母、妻子;在事业上扶持你、帮助你、提携你的是你的贵人,如你的同事、上司;在人生旅途上引导你、鞭策你甚至为难你的,都有可能是你的贵人,如你的榜样、对手等。
社会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各个行业的中高层主管,调查的内容是在他们成为中高层主管的过程中,是否得到过他人的栽培和提拔。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到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到过贵人;自当老板创业的,竟然100%的人都曾被人提拔过。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都曾受过“贵人相助”。
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有贵人相助是件很幸福的事,在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有热心的亲戚朋友们给你指点迷津;当你生活中遇到了种种不如意的时候,有可以交心的铁哥们儿陪你开心解闷儿;当你埋头苦干试图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时,有慧眼识珠的领导推荐提拔你……这会使你在人生中少走很多弯路,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生活中,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但有些人却常常感觉孤立无援,以至于出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窘境。这样的状态固然跟不善于经营人脉有很大关系,要么是你没有把“贵人”看成贵人,要么是你没有把“贵人”放在你人脉圈的重要节点上。
在韩国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家境贫寒。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当时他可以选择去美国当外交官,也可以选择去印度。去美国自然是风光无限,但是消费水平高,他需要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他选择去了发展中的印度。
虽然目的地不是太称心,但这个小伙子到任后很快以自己的才气引起了韩国驻印度总领事卢信永的注意,他发现这个小伙子谈吐不俗,思路缜密,办事沉稳,很多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迎刃而解。
卢信永非常看好这个小伙子,并牢牢地把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伙子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卢信永表面冷漠,内心热情,更可贵的是他有极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并乐于向自己传授。
所以,这个小伙子更加谦虚地向卢信永取经,也更加卖力气地四处奔波,把领事馆的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卢信永担任了韩国国务总理,他首先想到的是十几年前在印度一起共事过的那个小伙子,立即把他推荐到了总理府工作,后来更破格提拔他担任了总理礼宾秘书、理事官。
小伙子的职务像坐了直升机一样,以至于他不得不为自己跑得太快而向自己的前辈、亲友和同事写信道歉:“我晋升太快,很抱歉!”不过道歉归道歉,他依然继续高升。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坎坷,但他最后还是登上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讲台,他就是——潘基文。
卢信永就是潘基文一生中的贵人,如果没有卢信永这个伯乐,潘基文这匹千里马或许就会被埋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潘基文并非被动地等待着被发现,而是靠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让贵人发现自己。
曾经有人把“贵人相助”归结为命中注定,认为贵人是老天可怜某个人才会降下贵人来帮他,这样的想法有些过于偏颇了,而且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天命,这是一种逃避现实、掩盖自己缺点的想法。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机遇也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人的。
现在的你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跟成功人士之间天渊之别,但是对于一个善于经营人脉的人来讲,这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机会一旦落到你的面前,你就要牢牢抓住,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让人脉茁壮成长。
1998年,内蒙姑娘娄晓颖因家庭贫困赴京打工,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特别幸运的是,她被分配到了央视电视台主持人倪萍家里做了保姆。
在做保姆的日子里,娄晓颖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照顾好倪萍的孩子,高中没毕业的她专门学习了照顾幼儿所需的各种知识,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让倪萍外出工作也非常放心。
娄晓颖的辛勤付出当然得到了倪萍一家的赞赏和感激,最后由倪萍推荐她报考了中央财经大学成教学院,并且负担了她的一切学习费用。最终,这个从大草原走出的女孩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
无疑,娄晓颖的个人成功和倪萍的倾心帮助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名人家的保姆都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假如娄晓颖没有真诚地付出,等待她的极有可能是一纸解约书,而并非一张火红的聘书了。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贵人的热心相助,你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要对对方加强了解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你想跟一个可能日后对你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交往,之前一定要将他了解透彻,当然了人家的隐私你要视为避讳。你要了解的是他的身份、地位、特长、爱好等,还有他的亲人、朋友等亲近人物最好也了解一些,这样才能方便你找到与之接近的切入口。
要注意和贵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做到不卑不亢,知恩图报
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贵人的,贵人往往在知识、技能、经验、人脉等方面有超过你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谦虚谨慎地学习,但注意不要过度地恭维,以至于到了溜须拍马让人感到肉麻的地步。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贵人在帮助你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点点私心,他们的底线只是需要你记住他们帮助过你而已,但如果你一旦功成名就就立刻变脸不认人,做了“念完经打和尚”“吃饱饭骂厨子”“学会手艺饿死师傅”的主儿,恐怕你离碰壁就不远了。
要注意把自己也培养成一个“贵人”,以帮助别人为荣
帮助别人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支持,互帮互助会使你的人脉更加巩固发达,要像贵人帮助你那样去帮助确实值得帮助的人,这样你得到的,除了心灵上的满足之外,还会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要以贵人相助获得成功作为终点站,而要把它作为新的起点
有的人处心积虑,终于到达了人生事业的巅峰,从那以后就不思进取,沉醉在自己成功的喜悦之中不能醒来,这是很危险的,不仅会让帮助你的“贵人”大丢颜面,更有可能让你跌下深渊,摔得很惨……
在社会交往当中,如果你能够尽可能地去结交更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贵人,你结交的人越多,那么你的人脉中那个可能改变你命运的贵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给他人留些面子
孔子说:“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才说了这句话,孔子认为这是为人的美德之一。
实际上,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种高明其实就是给人留足面子。孟之反不抢功,因为如果他抢功的话,后面那群人的脸面就没有地方搁了。本来就已经是败军之将,然后在撤退的时候还依靠别人的保护,从那些人的自尊心上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孟之反的做法很高明。
我们都知道,人都爱面子,一个人能给别人面子就等于给人家一份厚礼。所以,我们在交际之中可以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一种行为必然会引起相关的反应行为。”生活中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别人面子,你也将会获得更大的面子。
古代有个叫郭解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一次,洛阳的一个人因为与别人结怨而心烦,就多次央求地方上的名士们出来调解,可是不管人们怎么说,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那人就找到郭解,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请求,于是就亲自上门拜访那个人,并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那人同意了和解。按照常理来说,郭解此行应该是不负人所托了,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就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招的棋路。
当一切都讲清楚以后,郭解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好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和解。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我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啊,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一个外地人来完成了和解,这未免会使本地的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没面子。所以,我想请你再帮我一次。你要做的就是,表面上你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没有解决问题。等到我明天离开这里以后,本地的几位绅士、侠客还会来找你,到那个时候,他们说什么,你就顺水推舟地把面子给他们,也算是让他们圆满地完成这件事情吧,拜托你了。”
那人听了他的话后,就按照他的说法做了。
上面的故事中郭解的举动看似多余,实则不然。
第一,他帮过的这个人,一定对郭解会深感佩服,此人能请得动那么多名士,可见绝不是寻常人,郭解这一举动首先就可赢得这个人的友谊,这是一得;第二,此事后,郭解的好名声很快就会传遍乡野,他在这个地方绝对会是名声日隆,这是二得。
所以说,在交际之中,对朋友的尊重就是要给朋友留面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别人留了面子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为自己长了脸,为自己留下了后路。日后你如果恰好有求于他,他也必定竭力相助,以报当日恩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有人说,朋友之间谈面子问题会太虚伪,这其实是不了解人性所致。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得过了头而不讲客套。如果那份默契和平衡被打破的话,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了。
因此,对最好的朋友也要客气有礼,可以不强调自己的面子,但不可以不给朋友面子。因为看似只是一个面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朋友尊敬与否的问题。
所以说,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一定要给朋友留点儿面子,这样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旺,你的朋友圈子也会越来越大。你在给人面子的同时,也就是给自己长了脸面,这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们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利益的损伤。如果我们处理不当的话,就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损失,轻者失去朋友,重者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而只有去适应它。
人与自身所处的世界在既依赖又对立中相互共存着。考卜莱斯顿在《当代哲学》中这样说道:“人是一个决心实现他的许多可能性之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而是一个必然与其他事物世界和人们世界相互关系的存在。”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可改变、没有选择自由的是所处的生存环境,同时因为我们无法也无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变环境。而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处境,一种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改变生存方式为的是适应客观存在,即生存环境。
适应,是为了达到在存在中寻找到一个安全、宁静、祥和、淡然且自己的愿望容易实现的位置的目的,因而这种适应不是妥协、媚俗、委屈自己、退让求全,也不是无原则、无气节的行为。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选择有许多,其中最好的莫过于让自己进入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而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则须彻悟人生真谛,须有来自人生波折的契机。欲达超然致远之境,则“做人要脱欲,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时要随时,不可超一趋时之念”。
做到了脱俗、随时之人不会长吁短叹地怨天尤人,不会想入非非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会将大好的光阴消耗在这无尽无穷的犹豫、动摇、迁徙、调动、抱怨与颓废之中,他们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随缘顺事,一如创立了禅宗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的义玄禅师所云“随处可以做主人”的思想。
一户人家里来了一位远房的客人,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准备宴请客人。可是,儿子出门后很久了都没有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到街上去看个究竟。父亲快到街上便桥的时候,发现儿子在街头上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僵持着站在那里。父亲上前询问说:“让你出来买东西,你怎么买了酒菜还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你来得正好,我要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那现在我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在这里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听了马上上前声援儿子:“好样的,儿子。这样吧,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让老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究竟谁让谁!”
看客们对这父子俩的行为都只能是一笑了之了,还能说什么呢?
在社会上,我们无论说话也好办事也好,有许多时候是不能随我们心愿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就像故事中的父子一样,往往只为了争一口气,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却非要大费周章,坚持己见,互不让步,结果让小事变成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你说这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