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应酬已经非常普遍,但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遍,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么做,那么你作为应酬的主办方就更加应该突出新意,从对方的喜好出发,找一些别人少用但又能让人感觉舒适的好点子,让客户耳目一新。当然,这些只是前期工作,如果想要跟对方搞好关系、联络好感情,当然还得在应酬当中发挥你的个人魅力。
这时,你就需要将之前我们提过的交际学的东西毫不客气地拿来用了。得体的穿着是必需的,因为那已经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形象了,你还代表了你的公司,你形象好、有魅力,自然也会让对方觉得你的公司是这样的,从而对你们公司更加有信心。
倾听更招人喜欢
两耳一口,多听少说。会说的人不一定比会听的人更有人缘,其实,很多人都喜欢自己的身边有一个会倾听的人,听得懂自己的意思,从而可以理解自己。由此可见,一个懂得倾听的人,可能要比会说的人更招人喜欢。
倾听就是你认真专注地听他人说话,表现出自己的耐心,别人最厌烦你听他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因此在听别人说话时,最好的办法是挺直胸脯,用微笑的神态注视对方,并使得你自己的表情与说话人相呼应。尤其是对方说到关键的地方时,应小声附和或者点头示意,这样可以体现出你的修养,从而为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基石。
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很久以前,有一对鸠鸟在一座山里的大树上营巢而居,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在安稳的生活里,雄鸠辛勤采集各种美味的果子,将自己的巢穴都装满了。懂得居安思危的雄鸠告诉妻子,先不要用家中储藏的果实,外面现在还可以找得到其他足以谋生的食物,可以填饱肚子,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很难找到食物的时候,就可以靠储蓄的果子维生。妻子当然对丈夫周到的考虑连声称赞。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巢中的果子经历了风吹日晒,逐渐脱水干燥,原来满满一巢的量,现在看起来少了很多。没有了解到真实情况的雄鸠责怪妻子,说自己早就说过这些果子不应过早食用,怎么能吃掉呢?妻子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少了许多。它们争吵起来,不可开交。雄鸠气急之下就用嘴啄雌鸠的头顶,可怜的雌鸠竟然被啄死了。孤单的雄鸠独自难过地守在巢边。
忽然天降大雨,干燥的果子吸水后胀大,重新盈满巢中,说明妻子并没有吃。雄鸠悔恨不已,然而一切已经不能重来。
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无异于剥夺他们的生命,而尊重别人的这种权利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给别人说话权才能消除误解,对于还未确定的事情,先不要着急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方式,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在事实面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你有不同意别人意见的权利,但是你也不能剥夺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原则。相对地,你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但你要给别人解释的机会。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圈子里,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他人,而且也不允许他人轻易挑战自己的权威。
老李刚想坐上一张办公桌,桌子上的玻璃就突然碎了。科长进来还没问清楚大概,张嘴就是严厉的训斥,说老李这么大人了连爱护公共财产都不懂。老李一句话也插不进去,后来想一想,就决定用自己办公桌上的好玻璃将这块坏的换下来,把坏的粘好放在自己的桌上。
星期一,科长检查卫生的时候发现了这块玻璃。老李还没张开嘴,科长就唾沫横飞训斥起来,说他故意弄坏玻璃,还把问题提高到老李蓄意破坏单位形象的高度上来。老李气得浑身颤抖,但也没得解释。
隔两天,老李去街上重新买了一块新玻璃,不舍得扔掉坏的那块,下班后就自己提着坏的那块回家。刚走到单位大门口,科长迎面而来,“噌”地跳下车,指着玻璃,怒气冲冲,根本不容老李说一句话,从行为到思想,又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最后说:“老李,你明天可以不用来上班了,在家写检查。什么时候有了深刻的认识,什么时候再来上班。这段时间没有工资,没有奖金!”
这下可好,老李一向老老实实,又有单位那么多的职工和街上的行人围着看,当时气得不行,第二天就头疼心闷进了医院。后来,单位领导去慰问他,老李只哆哆嗦嗦说了一句话:“给我说话的权利!”
一个人要接受各种观点。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每个人都和你有一样的观点。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生活的本源。”人不会愿意生活在一个单调乏味的世界里。所以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与别人有不同的观点时,你所能做的是阐述理由,而不能耍无赖。
一个不允许其他不同声音出现的人会变得越趋自我,也加大了跟他人正常交往的难度。
所以,当你张口就要说出批评他人的话语的时候,也请给别人说话的权利。和别人交流,给他们说话的权利是一种基本的尊重。这样才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获得自己的利益做出合理的铺垫。
融洽你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候需要一些感情润滑剂。懂得人情世故,做好了感情润滑,会为你的人际交往增添分数,让你在社交场合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润滑剂,其中包括了朋友间的平等、宽容、关心和理解,等等。
在社会心理学关于“交换作用论”的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喜欢那些同样喜欢我们的人。”
人们在选择人际交往对象时,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一般都会成为首要考虑的人选。其实,这是人际吸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效应——对等律。
一般来说,人们彼此间的交往都需要遵循对等律。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彼此间的交往大体上是一种对等的结合。事实证明,对等的交往才会有稳定的基础,不对等的交往就有不平衡的因素。所以,人们一般都在满足“对等”的范围内选择交往的对象。
人们都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算不比自己强,也应该与自己相去不远。人们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最起码能够支持自己。在结交朋友的时候,每一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渴望。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这种内心的需要,那么彼此的交往就很难继续下去,因而人人都在寻找有对等条件的交往对象。
但是,现实往往很难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因为要让彼此的情感完全处于对等状态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生活中的郎才女貌,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更何况人们在交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高期望,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朋友,因为这样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
很显然,现实中要满足这样的心理需要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人们的内心转而把对等效应“变相使用”,成为一种“等值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