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张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也与“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佛家则主张“不要执著于有我与非我”,也是说明人们在“中庸”的道路上行进可以有美好的前景。这些金玉良言都是对个人性格培养有益的谆谆教导。
当昔日的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如果你不能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容易被一方误解,从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不要奢望你做的每件事都会取悦任何人。记住,你永远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尤其在是非面前,稍有不慎便会树敌。也许你会问,如果这件事放在自己头上,到底该怎么做呢?
1.不做传话筒
不管一方说了另一方什么样的话,都不要告诉对方。同时,也不要在一方面前随意谈论另一方,如果一定要说,最好谈些好的方面。例如,当小赵开始抱怨小李的时候,小王不要假装听不见,要学会先为小李说说情,或者可以适当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如果小赵执意要数落小李,小王事后也不要在小李面前提及。
2.不说三道四
同事、朋友间越是关系好,相互之间的表现就会显得越敏感。所以,在听到一方不中听的话后,要学会回避,如果实在不行,偶尔表态也要从肯定的方面去考虑。
王刚进入一家公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便发现老板是个十分小气的人。一天一位职员在吃饭的时候,对王刚说老板是多么地小气,听对方这么一说,王刚也心直口快,与对方便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起老板来。过了一个星期,王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了。后来他才知道,是上次自己与同事的一番谈话得罪了老板。原来,那位职员是老板的一位亲戚,表面上他是在说老板小气,其实,这是他与老板合伙使出的一招——引诱其他人说出他们对公司与老板真实的想法。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事,但是,事事相通,这件事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时,切不可口无遮拦。
3.适当地肯定双方
美言一句三冬暖。好听的话谁都爱听,即使一方正在气头上,也可以用美言让他消消气。这是一些高明的人,劝解朋友间矛盾常用的方法。
有几位朋友一起喝酒,因为一句普通的话而产生了矛盾。其中一位胖子说:“喝酒会伤身。”而一位瘦子坚决不同意:“喝酒可以活血。”双方争执不下,直到面红耳赤。见状后,一位朋友站起来指着胖子说:“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酒喝多了确实会伤身体,我想,是因为他刚才没有说清楚。”接着,他又拍着瘦子的肩膀说:“当然,你的观点也没错,少喝点酒的确对身体有益。”经过他这么一说,双方也就不再争执了。
方圆智慧
面对各种是非曲直,不要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讨好双方,甚至不管是非对错。这时,你要学会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论双方谁说得好听、中听,你都要学会不偏不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心理学上讲,争执的双方都会希望你能做最公正的评判,所以,他们一般情况下都会非常注意倾听第三者的意见。
做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琐事“编织”的,而伟大的事业也有赖于大量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才能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实现“积小流以成江海”的目标。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吃得开,兜得转,很大程度上是看他会不会做事。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有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实际经验和业绩没多少,却总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中。真正做起工作来,常常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以至于处于一种悬在空中的尴尬状态之中。
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浮躁,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而且也可以理解。然而,能否尽快学会摆脱浮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小事,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于办事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办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组成,小事不愿做,不屑做,拒绝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扫卫生,中午预订盒饭。一段时间后,女大学生便辞职不干了。她认为,她不应该蜷缩在“厨房”里,而应该上“厅堂”。
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普通的职员,即使有很好的见解,最终被重用,也要先熬一段不短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到有让别人倾听到自己意见的资格和成绩,在别人眼里,你才是举足轻重的,不易被人忽视。
有一次,中关村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闲聊时说道:“每次招聘员工,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本科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本科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本科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他也往往是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事。我们招人是要他来做工作、做事的,做不成事光要那本科生的牌子干嘛?所以有时候,本科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
现在,社会上有的企业急需人才,而有的大学生却被拒之于门外,不受欢迎,不被接纳,对此现象,人事部经理的一番感叹还是有所启迪的。老师们教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因为老师们明白:“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俗话说:“粒米成箩,聚沙成塔,以小见大。”小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性格、品行。你生活上的一点一滴,你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所谓“聚小流以成江海”,都是以小事成就大事的道理。所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世界汽车业巨子、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公司应聘。当他看到前面的人面试完毕且兴高采烈地出来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然而,既来之则安之,他还是鼓起勇气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去,他发现进门的地上有一团废纸,便弯腰捡起来,顺手扔进了废纸篓,然后来到董事长面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没有向他提出任何问题,当即宣布他已被录用。就这样,福特进了公司,不久便名扬天下。
大家也许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可却很难把每件小事都做好、做实、做对。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太心浮气躁,不愿做小事。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坏毛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因为每一个所谓的“大事业”都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的。
其实,许多著名的成功商人恰恰是做小生意的,只不过他做的不只是一个小生意,而是许多个小生意的总和。曾经的中国首富——希望集团的刘家兄弟,就是做猪饲料起家的!世界最大的百货零售商是沃尔玛,世界最大的快餐店是麦当劳,它们每天的销售额数以亿计,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针头线脑和一个汉堡鸡腿的积累,通过我们一元、两元的消费,才堆积成巍峨的财富大厦。
千万别看不起身边的小事。拒绝浮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成功必将与你牵手。
成功做人的秘诀就是:乐意地去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
方圆智慧
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具备应有的善恶判断标准,然后要在大处着眼的同时从小处入手,努力践行既定的处世准则。有些人对小事不屑一顾,不能把小事处理得妥当、干净、利落,只能是“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还有一些人在细微之处不注意加强自我修养,养成了种种恶习,乃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个人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对这些经验、教训,每个人都要深刻体察,才能使自己不断长进!
随机应变,人情更练达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细细品味,真乃至理名言。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苦读十年诗书,但比起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关于做人的知识,就只能在社会这座大学里学了。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一种老成、干练。尤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里,不懂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只能拿头往南墙上撞了,没准头都撞破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死母亲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
困境面前,阮籍因为懂得随机应变而躲过了一场劫难。可是,有时候并不是单靠口舌就能将自己从困境中挽救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动脑,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保持机敏和灵活,才能让自己免于危难,郭德成就是这样的人。
郭德成是元末明初人,他性格豁达,十分机敏,特别喜爱喝酒。在元末****的年代里,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
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原先的将领纷纷加官晋爵,待遇优厚,成为朝中达官贵人。郭德成仅仅做了戏骑舍人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
有一天,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郭德成连忙推辞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子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大官,那不是既害了国家又害了自己吗?”
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内心赞叹,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到皇家后花园喝酒。
一次,郭德成兴冲冲赶到皇家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眼见花园内景色优美,桌上美酒香味四溢,他忍不住酒性大发,连声说道:“好酒,好酒!”随即陪朱元璋喝起酒来。
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脸色发红,醉眼,但他依然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眼看时间不早,郭德成烂醉如泥,踉踉跄跄地走到朱元璋面前,弯下身子,低头辞谢,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皇上赏酒!”
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纷乱,笑道:“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
朱元璋一听此话,脸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大胆地侮辱自己。他正想发怒,看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说着,便沉默下来,转而一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整治他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虽然闷闷不乐,但还是高抬贵手,让郭德成回了家。
郭德成酒醉醒来,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恐惧万分,冷汗直流。原来,朱元璋少时,在皇觉寺做和尚,最忌讳的就是“光”、“僧”等字眼。郭德成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这样糊涂,这样大胆,竟然戳到了皇上的痛处。
郭德成知道朱元璋对这件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以后难免有杀身之祸。怎么办呢?他深深地思考着:向皇上解释,不行,更会增加皇上的嫉恨;不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要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左右为难,苦苦地为保全自身寻找妙计。过了几天,郭德成继续喝酒,狂放不羁,和过去一样,只是进寺庙剃光了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裟,念着佛经。
朱元璋看见郭德成真做了和尚,心中的疑虑、嫉恨全消,还向自己的妃子赞叹说:“德成真是个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醉鬼和尚。”说完,哈哈大笑。后来,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原来的许多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而郭德成竟保全了性命。这是由于他能够从小的祸事看到以后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人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当口出错语时,应想尽办法及时补救。同样,当行为冒犯了别人,引起对方的疑虑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打消他人的疑虑,免去无意间造成的祸患。由此,我们应利用现时的条件努力培养生存的“急智”。
在危机的时候学会变通,才能化险为夷,渡过险关。可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并不注意圆融变通的修为,而是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了,也不知道悔改,即使知道可能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造成麻烦,也不懂得变通。这样的人,一定会比懂得圆融变通,能够根据时机改变自己的人吃更多的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