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诗经》《楚辞》开始,后渐渐形成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纷呈各异的诗歌形式。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即自由体诗,成为中国的主流诗歌,诗歌体式进入现代诗的新阶段。
诗歌运用凝练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审美情感。欣赏诗歌,要在反复的涵咏中感受语言的韵致,体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辨悟诗法,体会诗歌言简意赅意近旨远的内蕴。
第一节 诗歌发展概述
一、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的起点。《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诗歌305篇,内容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有些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有些表现了西周国家政事的兴衰,有的反映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婚丧嫁娶的礼俗,也有不少篇章反映阶级剥削、农事生活、家庭与爱情生活的苦乐悲欢。《诗经》以四言为主,亦有杂言,创造了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结构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楚辞”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汉代的刘向和王逸把“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国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其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两汉诗歌形式主要是五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民歌中已经偶见五言的形式,出现了五言片段。如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民歌中,五言的句式很多,如汉武帝时李延年所作的《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外戚传》)到东汉乐府民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两汉乐府诗主要来自民间,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叙事技巧成熟,语言质朴,句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其中以叙事诗成就更为突出。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歌中的瑰宝。此后,“乐府古题”成为历代诗人反复创作的重要母题和形式,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诗经》一脉相承,更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成为唐代“新乐府”的源头。
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逐渐孕育形成,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组无名作家的作品,展示了闺怨、友情、怀乡、游宦、行役、劝慰等多方面的生活内容,非常大胆地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它常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洗练概括,极富艺术感染力。此后,五言诗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汉末魏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第一次掀起了诗歌史上文人个人独立创作诗歌的高潮,推动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曹操的《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曹植的《杂诗》,曹丕的《燕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光耀文学史册的杰作。他们继承了汉乐府关怀现实的传统,以诗歌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和个人的命运遭际,抒发自己高昂的政治理想,感怀人生的短促和民众的苦难,格调高亢,情味深沉,形成了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这种诗风为后世的文人所景慕,成为他们反对****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西晋太康诗坛比较繁荣,出现了三张[张载、张协、张华(又说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的诗人队伍。诗歌的创作开始有脱离现实生活倾向,重技巧,轻内容,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走向形式主义,反映了文人诗歌向讲求技巧的方向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时期的诗人中,曾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的左思卓尔不群,八首《咏史诗》集中抒发了寒士的不平,对门阀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犹存建安风骨,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
东晋时陶渊明超拔流俗,以卓然不群的人格和创作,给文坛带来了务实、冲淡的独特风情。陶渊明曾做过短时间的县令、参军,官场的污浊腐败使他毅然辞官归隐。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并能把老庄哲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中发掘出诗意,开创了田园诗这片崭新的天地。《归园田居》《饮酒》组诗,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开拓了一个意境以冲淡为美的诗歌天地。
南北朝时期,文人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南朝宋代最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鲍照和颜延之并称为“永嘉(宋武帝年号,424—453年)三大家”,他们进一步拓宽了诗歌题材和形式。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注重字句锤炼,善于用富丽精准的语言描摩自然景物,如《登池上楼》《初去郡》《岁暮》等,但有些诗作也有过分雕琢的痕迹。鲍照出身贫寒,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表现了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强烈不满,对下层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表示了极大同情。《拟行路难》十八首,对七言古诗加以大胆变革,直接影响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其诗风奔放,情感强烈,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为“发唱惊挺,操调险急”。唐代李白的歌行豪迈奔放,抒情浓烈,诗评家认为是受到鲍照诗风的影响。杜甫在《秋日忆李白》中也称赞“清新虞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见其影响之大。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是两部文学理论批评的专门著作,《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创作方法、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作家作品的优劣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诗品》则把汉代以来的五言体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追源溯流,进行了中肯的评论。诗歌评论的诞生,使得诗歌创作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
南齐永明年间(齐武帝年号,483—493年) ,沈约、王融、谢朓等人,把四声的发现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了讲求格律和对偶的新体诗,称为“永明体”。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清丽精工的特点,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形成了清新流丽的风格,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梁、陈两代,形成了一些以宫廷文人为中心的文人集团,作家众多,应酬唱和蔚然成风。诗歌主要以咏物和女性描写作为题材,内容相对贫乏,风格柔靡,追求声律、对偶和辞藻之美,成为文坛普遍的风尚。这类诗歌人们称之为“宫体”,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
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大成就。南朝乐府民歌内容上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的,语言清新自然,且多用双关比喻;大多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成就最高的是《西洲曲》。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映北国风光的,如《敕勒川》;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的,如《折杨柳歌辞》;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的,如《陇上歌》《木兰诗》等,语言质朴有力,抒情真率直爽,格调苍劲豪迈。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和繁荣的时代,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闻一多先生曾说:“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代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唐代诗歌的繁荣首先表现在作品数量极多,作者身份空前复杂。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 200余人,诗作48 900余首。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和尚道士,社会各个阶层都参与其中。第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大到政治风云变幻、社会民生疾苦,小至个人生活感受,涉及士卒征戍、边塞风光、贬谪流徙、游宴别离、爱情闺怨、民俗风情、山水田园等,无不入诗。题材之广阔,内容之丰富,主题之深刻,情感之多变,大大超过了前人,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的画卷。第三,诗歌体裁的完备与成熟。从诗歌形式来看,诗体至唐而大备,有了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近体律诗和七言歌行体都取得极大成就。
唐代的诗歌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他们努力改革宫体诗风,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大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陈子昂提出诗歌革新的口号,使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劲朗,寓意深远。沈佺期、宋之问继承前人在声律方面的创新,诗句大多以五言、七言为主,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对诗的格律加以规范,使律诗趋于成熟定型。
盛唐是唐诗的繁荣期,出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产生了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些诗人以他们的丰富创作,全面反映了盛唐风貌。他们创作的诗歌,几乎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足见对后世影响之大。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沿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艺术上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通过反映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此外,李贺、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等,都以不同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唐诗坛。晚唐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期,先有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揭示社会黑暗,表示对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揭露黑暗、抨击****,在晚唐诗坛十分突出。
宋代文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宋初期,一些诗人效法白居易的诗风,形成“白体”诗人群体。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继承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以林逋为代表的诗人,尊崇晚唐李商隐、杜牧等诗人的风格,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歌咏隐逸生活。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宋真宗而臻于极盛,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他们继承晚唐李商隐、杜牧唯美的诗歌倾向,堆砌典故,词藻华美。《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也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所以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北宋苏轼以文为诗,纵横议论,卓然特立于北宋诗坛。北宋后期,黄庭坚提倡“点铁成金”,另创一格,成为“江西诗派”的代表。南宋的杨万里创“诚斋体”,范成大发展了田园诗。陆游是产量最丰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揭露了外族入侵、统治者腐败无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的苦难,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宋末,文天祥的诗慷慨悲壮,正气浩然,一曲《正气歌》流传千古。
词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它原是在宴会上配乐演唱的,所以称写词为填词,比诗歌更讲究平仄音韵。晚唐时代,词作大多婉丽,到了宋代则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词作大多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细腻。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作大多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式上突破了格律的束缚,词风雄浑、开阔、奔放。
元代诗歌不景气,作家多为从政文人,题材狭窄,表现出明显的模仿唐宋诗文的倾向。延佑年间出现的诗人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被后世誉为“元诗四大家”。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诗歌大多内容空泛,艺术上追求典雅,虽名重一时,而实际成就不高。王冕是元代最杰出的诗画家,他有不少同情人民疾苫、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以《对景吟》《吴姬曲》《墨梅》《江南妇》等比较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