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张启所在师奉命担负汉江南岸坚守任务,以掩护部队转移和伤员运送。他鼓舞官兵斗志,圆满完成坚守任务。在撤离阵地时被敌包围,他沉着冷静,灵活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组织指挥部队突破了重围。后调任师宣教科科长以后,他能根据战争特点积极开展政治工作,大大激发了部队士气。归国后,先后任60军180师540团政治委员,18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治委员、60军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时期,他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张启同志在部队68年,一直担任军队政治领导工作,先后五次负伤,受过很多奖励:1948年在晋中战役中,受到师部嘉奖,全营战斗记功;曾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56年因全团训练工作出色,荣获南京军区先进分子物资奖;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78年离职以后,仍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模范遵守国家法令,保持军人本色。并且情系故里,不忘家乡,为家乡学校捐赠600余册书刊,资助2万元,回报养育之恩。
2006年5月28日在苏州逝世,享年85岁。
陈烈原名王承烈
陈烈,原名王承烈(1918年3月21日-2004年7月29日),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213旅57团任文书、战士。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汾城地下党的工作、任支部书记、一区区委宣传部长等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曾与地下党员赵秀夫成功地潜入阎区政府,营救出盘道村地下党员曹启立。1944年阎政府“净白阵营”时,他遭搜,虽经严刑拷打,但拒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不讲共产党的组织,保护了党。
全国解放以后,陈立同志先后任汾城县委组织部长、永和县委书记、山西中药研究所总支书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1973年3月调任临汾地直党委副书记、书记(副厅)。
2004年7月29日在临汾去世,享年87岁。
定西工作50年
张守绪(1929年-2004年3月21日),正地级干部。1949年8月随军西进到甘肃。1952年2月,他被组织上安排到甘肃定西县财政科工作,后担任财政科科长。1954年至1958年担任定西县粮食局局长。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66年任定西地区商业局副局长,1966年至1968年任地区贸易公司副经理,1969年至1970年任地区商业局副局长,1971年至1973年任地区财办主任,1974年至1978年先后担任临兆县副书记、书记,1978年9月任定西地委委员。1979年以后,任定西地区地委委员、定西地区行署副专员。甘肃省人大第六、七届代表,主席团成员。
张守绪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一贯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具有较高的革命事业心。他理想信念坚定,有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工作中坚持原则,作风民主,思想正派,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团结同志,处事谨慎稳妥,看问题比较客观实际。
张守绪同志建国以后一直在定西工作,在各个不同时期,担任不同的领导职务,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熟悉经济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他为定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4年3月21日在定西逝世,享年75岁。
“苹果甜,想宋澜”
宋澜(1920年-1995年),原名荀廷澜,襄汾县西中黄村人。1938年入党,193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汾城政卫队指导员、213旅连指导员、汾城地下党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大队政委。1937年7月,任河津县武装部部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任襄陵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侯马市委书记处书记,襄汾县委书记处书记,代理书记、县长等职。
1940年,晋西事变后,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活动经费严重困难,身为县委宣传部长的宋澜同志,主动把家中多年节余的10大石小麦和5大石大麦奉献出来,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他和全家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在任襄陵县委组织部长和副书记期间,宋澜分管干部工作,他任贤用能,不分亲疏,增强团结,保证了党的各项政治任务的完成。
1957年,他在侯马担任市委书记处书记兼汾城公社党委书记时,带领和发动群众,以良陌村为中心,栽培闻名全省的“万亩苹果园”,为汾城人民的富裕打下了经济基础。当地群众感激地说:苹果甜,想宋澜,他领导咱栽了这苹果园”。
宋澜在担任襄汾县县长期间,常年累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生产,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产。他主持创办的西贾马场和汾城畜牧站,培养出驰名全省的优种马——“襄汾马”,育种站站长高廷珠也成为着名的高级畜牧师,受到中国养马协会的奖励。
宋澜一贯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他为政清廉,生活简朴,艰苦努力,实事求是。经历多次运动,始终立场坚定,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959年7月,在北膏腴检查工作时,支书李振虎搬了几个西瓜给他吃。吃完后,宋澜同志按价付了瓜钱。李振虎不让给,他说:干部不能多吃多占!”他下乡时,在群众家里吃饭,总及时给粮票和钱。一次在集体单位吃饭,单位领导给他多炒了几个菜,他批评说:我们干部不能特殊化!”侯马市委要开常务会,派小车司机来接他,他说:你先回去,我随后骑自行车去。要不,你明天还得送我。我骑车去,顺便还能看看路边的生产情况。”
1983年他离休后,定居汾成东关,在自家门楼上雕刻着三个大字:清正居”,以此教育子女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永远不占国家和别人的便宜。
1995年在汾城东关病逝,享年75岁,坟地在西中黄南门外路边。
区委书记里大池
里大池(1919年-1944年),襄汾西中黄村人,原汾城县一区区委书记。1939年高小毕业以后,随父到曲沃县当店员。1938年投身革命,1939年参加青年抗日救亡会。1940年夏,调213旅敌工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县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委托西中黄村代售一部分棉花。把持村政权的地主分子,以相同价格把优等棉花出售给关系户,把劣等棉花出售给贫苦群众。大池回村后,据理抗争。区长李雁心查明真相,改选了村长。
晋西事变以后,汾城县长岳维藩出示布告,维护流通券在汾城地区继续使用。大池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张贴,使得流通券在汾城地区继续使用,减少了人民的损失。
1941年冬,盘道行政村村长、地下党员曹启立,因张桂轩告密,被阎军县政府以“叛八”嫌疑扣至西山清风崖施以苦刑,强逼招供。在此危急关口,大池四处奔走,积极营救,通过打入阎县府司法科的共产党员赵秀夫的关照,使曹得以获释。
1942年8月,大池任汾城一区区委书记,同时打入敌工团搞灰色武装,任西中黄村村副。该村村副恶霸地主张XX,支持有权势的富户不纳粮、不支差、不服兵役,加重贫苦农民的负担,大池针锋相对地提出:纳粮、支差、服兵役为“铁杆差”,人人有份。在群众地支持下,他的意见得以实现。1943年冬,大池从洪赵支队学习返回以后,任政治交通员。1943年冬,调外地工作。1944年春,因病回家。地主张某某向日军告密,4月10日被日伪军秦庆之部逮捕。11日早,惨遭杀害。年仅25岁。
八次立功受奖的战斗英雄
张三九(1908年4月-1961年),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原野战军(陈赓部)11旅32团任战士、班长。1952年1月在14军40师119团辎重连任副连长;1952年6月在云南大理军分区大理县任武装部部长;1953年7月,在云南军区转业支队任学员。1961年逝世,享年54岁。
在解放战争中,张三九同志参加战斗30余次,共立功受奖8次。1947年农历正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授予模范工作者(陈赓签发);1948年农历正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授予战斗英雄奖,奖章一枚,奖状一张(陈赓签发);1948年2月,被授予模范工作者奖,奖章一枚,奖状一张;1948年12月徐州会战中被授模范工作者;1949年9月,在步兵40师渡江战役中,被授予三等模范(师长刘峰签发);1950年在南进战斗中,立大功一次(陈赓签发);1950年4月在40师司令部解放战争评选中,被评立大功一次(师长刘峰签发);1951年4月,在云南军区援藏修路中,立大功一次。
抗日勇士赵思禄
赵思禄(1915年-1972年),西中黄村村民。1939年正月初七,日寇将西中黄村包围,用大炮向村内轰击,进村后烧杀掳掠,见人就杀,共枪杀27人。当时,赵思禄等10余人,到西门窑躲避炮弹。日寇在西门窑外杀死村民10人,将未杀的张来栓、赵思禄、宋二小三人拉到城坡下,先将张来栓跪下枪杀,其他二人不跪。赵思禄心想:不能这样死了,要与鬼子拼命!”他猛然把鬼子摔倒在地,夺枪在手,狠打鬼子腿部,使敌人不能站起。他二人趁机逃跑。城上敌人举枪射击,二人顺巷东逃,敌连发数枪未中,二人脱险逃生。
不接待日寇的村长
张徽猷(生卒不详),乳名叫小孩。家景贫穷,性格倔强。对日寇恨之入骨,对抗日非常拥护。1939年,群众选他当了村长。日寇多次来村,他拒不招待。日寇恼羞成怒,于8月的一天,率10余名鬼子和翻译官,奔向小孩家的院子,企图烧掉房子,抓走人,带到汾城问罪。幸有人给小孩报信,小孩逃跑避过了大难,日寇只烧掉了房子。
日寇走后,小孩看着被烧掉的房子,坚定地说:烧了我的房子我也不支应日寇!坚决不当亡国奴。”
(第二节)导干部
一、县团级(包括副职)以上领导干部(一)离任部分:
(一)离任部分:
原新绛、万荣县委书记梁合水
梁合水,学名梁趫,1931年10月出生于西中黄村。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汾城县委办公室干事、四区区委副书记。1949年5月任汾城县远征支前队秘书,随军参加解放西北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建国后历任四区区委宣传委员、四区区委副书记。1954年任襄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1958年任侯马市委副秘书长兼侯马报主编。1964年任石楼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65年任夏县县委副书记,1970年任夏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75年任新绛县委书记,1980年任万荣县委书记。1985年起任运城地区农校党委书记、康杰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离修。现仍任运城农学院离退修教工党支部书记、老龄委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梁合水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参加工作60余年来,从区委到县委,从平川到山区,从机关到学校,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他作风朴实,廉洁奉公,和群众同甘共苦,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1977年冬,他在新绛县担任县委书记时,领导新绛人民修筑了一条长达63公里的拦洪大坝,使县城和汾河两岸36个村庄4万多亩农田不再遭受汾水泛滥之害。迄今30多年来,这条防洪堤坝经受了多次汾河洪水考验,沿河村庄和农田作物均安然无恙。迄今,汾河两岸人民都念念不忘梁合水书记,称赞他为新绛人民办了一件造福后代的大好事。赠送他的条幅上写着:筑坝汾河斗水荒,至今草木感恩长;丰碑一块绛州立,金字煌煌写老梁”。
为了提高全县粮食产量,他又动脑筋,搞科学种田,推广玉米移栽新技术,1978年移栽10万亩,使全县粮食总产翻了一番。运城地委在新绛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在万荣县搞棉花薄膜覆盖十万亩,使全县棉花产量大增,引来全区县、乡、队三级干部参观,新疆来了取经团。他的求真务实精神,深受广大干部称赞。
梁合水同志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写作功底。青年时期就写出《由“吃派饭”想到的》、《关于“不听话”的问题》、《算账的工作方法》等新闻文章,在《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后,颇有影响。离修后又笔耕不辍,连续写出并出版了《桑榆丹霞》、《桑榆情怀》与《桑榆回眸》三部着作。书中《择友而交》等文,被选入《中国现代教子经典》等书中。
梁合水同志与妻子李彦,很注重对子女、孙辈的教育,不仅从生活上关怀,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对子女要求严格,绝不溺爱。而且言传身教,作出榜样。如今,六个子女都长大成人,都是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孙辈中有的大学毕业,走上重要岗位;有的正在上大学,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梁姓家族一代更胜一代。
原浮山县委书记张育德
张育德,1930年8月生于西中黄村。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入党,历任曲沃县委组织部干事、科长;1958年任侯马市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1968年调任曲沃县生产组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调任临汾地区农业大学校长、书记;1974年任临汾地区农业局局长;1977年调任浮山县委书记;1984年调任侯马市委顾问、原河南新乡县与侯马市市场协调委员会主任。1993年离休。现住侯马。
享受副军级待遇的梁起
梁起,1930年腊月23日出生于西中黄村。1945年8月1日入伍。在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四分区医院工作(即二野的前身)。曾任卫生员、班长、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院部主任等职。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小组长、支委、支书、部党委委员、院党委委员等职。
入伍后曾参加平汉战役,鲁南战役,挺进大别山,突破长江天险,后随军到大西南剿匪等。战争及和平年代曾立三等功四次,当选劳模一次。不同时期,曾发表医学专业论文40余篇。1955年全军授军衔时,曾被授上尉;1961年晋升为大尉。同时授“独立功勋荣誉章”(行政15级),后改为文职职称为技术5级。
战争结束以后,曾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高级医师研究班,前后共8年,主要从事医学研究,介入放射学CT颅脑战伤等治疗。曾从事中医药研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医治。曾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方面课题。技术职称为主任医师、教授,技术5级(正师职),工资为副军级待遇。因公负伤多次,残级为8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