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嘉诚,但一个与李嘉诚共事逾十年的人士说,李嘉诚的秘密是“心法”。
熟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在确保现金流同时,李嘉诚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
“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我们有一笔可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
此外,李嘉诚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章: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嘉诚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
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李嘉诚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
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很少有人追问:什么在支持李嘉诚无休止的展开扩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有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