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无忧
《走读云梦》通篇抒情,文字如散文诗般优美,且韵味十足。读来印象最深两点:
其一,作者极具想象力,创造力,恰切地运用大量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云梦山不经雕饰的野性自然之美。作者驾驭文字水平之高,不能不令人叹服。
如作者将云梦山比拟成沉睡的巨人。“森林”是巨人披散的“长发”,“山岭”是巨人侧卧的“身躯”,蜿蜒的“山径”是巨人伸展的“手臂”,“山风”是巨人深酣绵长的“鼻息”;阳光被森林裁成的细碎的“美丽纹样”是巨人从不更换却常穿常新的“布衫”。谁能不叹服作者有如此神奇的想象力?
其二,通篇抒情,自然流畅,文字虽美,却感觉不到为文的匠气,直让人品到一种返璞归真,童趣十足的味道。
开首“走进云梦,你不妨想,云梦不是山,而是个沉睡的巨人。”之后是巨人的头发、身躯、手臂、鼻息、布衫。将云梦山想当成巨人的一系列联想不是富于童话想象的孩子才会有的思维想象吗?若成年人,恐怕只会登高望远,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哦,问好沉睡万年的巨人……请继续你的美梦吧。”云梦山是巨人,小孩子对自然界中高大的事物和强大的力量通常都怀有敬畏之心。孩子是害怕巨人的,自然不敢惊醒。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顽皮的孩子将手指放在唇边暗示大家踮起脚尖绕道而行,并悄声告诫:“嘘!别吵!我们悄悄走。”
“树洞张着深黑的眼睛凝视我走过的脚。高大的黑蚂蚁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山路上游行……”“含羞草,它那两排细密的叶片倏然间象睫毛般闭拢了。”“这聪明的精灵,正坐在枝头上好奇地向我张望”“它一纵身腾空而去,在树梢上弹下几片音符般的绿叶。哦,它是害羞了啊。”这样充满童趣的儿童眼睛看拟人化世界的句子比比皆是。
虽然“山林的寂静中又隐伏着生命的循环和博杀。”但是,“我”在山林里并不惧怕,我和其他豺狼蛇豹“没什么不同。我们一样地叫喊,一样地奔跑,一样地渴饮山泉,一样地,是它天真的孩子。”人本属自然界一部分,动物一支,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摇身一变,成为自然界的霸主,人与动物开始相互敌对,仇视,不能和谐共处。人类忘记了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自然之子,共同拥有一片蓝天,脚踩的是同一个地球,现代文明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背离人类最初的生活习性,而未经世事打磨的孩子则不同,依然保有淳朴的天性,所以,什么人跟动物最亲?孩子,是孩子!
文章浓浓抒发的始终是作者对云梦山赤子一般的情怀,作者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所以,在云梦的怀抱里,“我感觉自己象一枚果实,经过云梦的洗礼,渐渐地灌满了生命的汁液。”对于自然,作者抒发的赤子一样的思想感情就使作品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社会价值。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大自然,我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向大自然宣战,一味地攫取自然资源,征服之,改造之,还是尊重敬畏它,和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作者没有空洞地说教,但作品中彰显的尊重自然臣服自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作者说云梦山“最可贵的,它是一方没有被人们“加工、践踏过的天然净土”。”“也许只有“天然”二字才配得上它。”甚至它的山水都“不需要人类赐名。”
当然,文章中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作者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等都给文字平添了许多灵性和厚实感。我读这篇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只在文字结尾几小段略有走神,第一印象感觉通篇文字流畅干净,是否结尾部分略显拖沓,可否再精炼些?与宝宝商榷。